第四章 夹缝求生的民营企业
广东灌浆岛公司是一家民营化灌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在夹缝中求生,在奋斗中成长,在、不断进取中发展壮大,终于成为一支遐尔闻名的工程界特种部队。
要了解这支工程界特种部队是怎样建立、发展、闻名起来的,就要先从他的创始人邓敬森说起。
一、走进夹缝
1、投身“冷门”行业
许多人报考大学,选择职业,都喜欢赶热门,追时髦,前十几年,对外贸易呀,经济管理呀,电子计算机呀,是大家都去挤的几条快车道,挤得现在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喊就业难了,这几条“快车道”成了“塞车道”。
可有些专业、职业,因为“冷门”,问津者少,可偏偏就在这些“冷门”地方,却出人意料地冒出风云人物来。
化学灌浆就是非常“冷门”的学科,非常“冷门”的技术,非常“冷门”的职业。邓敬森就是在这个“冷门”的领域中努力奋斗,并且有所发明创造,十年磨一剑,闯出了广阔的天地,成就了红红火火的大事业。
邓敬森读的是化学,在学校时,他认认真真地钻研那些许多人认为十分枯燥乏味的化学元素、化学反应,从不松懈,还担任了学生会主席,积极组织同学开展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表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
1989年,邓敬森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接着又被派到所里的灌浆公司工作,投身到化学灌浆这一少为人知的“冷门”行业中去。
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的化灌公司是全国首家化灌公司,灌浆队伍是国内顶尖的。邓敬森一进入公司,就跟随许多化灌专家走南闯北,走遍了半个中国,参与了许多重要化灌工程施工。
工作中,化学灌浆的神速、神奇、神效,渐渐吸引了邓敬森。他见到:软弱不堪的烂泥经过化学灌浆变得坚如岩石;危楼险坡经过用化学灌浆抢救立刻转危为安;用化学灌浆搞文物保护,做出精致的艺术作品……他觉得:化学灌浆不但是一项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是值得自己从事的事业。
他爱上了化学灌浆,决心在这一行里干出名堂来。
于是,邓敬森努力学习化灌技术。他的勤奋好学,在灌浆队里人尽皆知。他针对工作内容、有的放矢地学习,比如做深层搅拌工程时,他找来有关书籍、资料、学习深层搅拌的理论、操作要领、技术要求,结合工作实践消化、理解,找出其中的规律,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且从中总结出经验来。
他很注意向别人学习。孔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论述使他受益不浅。他虚心地向队中的师兄师弟请教,探讨化学灌浆的技术问题;经常向所里的老专家请教有关化学灌浆的理论知识,熊厚金教授是为他解答问题最多的老师。
读书是邓敬森的最大爱好。
早在读小学时,他就十分喜欢读书,经常早上5时多就起床,偷偷钻进教室,享受他的“烛光早餐”——点着蜡烛看书。
那是十年浩劫时期,能读的书寥寥无几,他把能找到的书都认真地阅读了。家里的一套《毛泽东选集》,他看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有些内容似懂非懂,可是这书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他在以后的企业经营管理中使用的一些好点子,就是从中受到启发而得出来的。
在灌浆队里,邓敬森读书的爱好仍然未减,他信奉“开卷有益”的古训,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不论多么忙,每天要看2个小时书。
他读的主要是化灌技术书籍,刘嘉材的《水工地基灌浆技术》、李茂芳、孙钊的《大坝基础灌浆》、冯善彪的《化学灌浆技术》、杜嘉鸿的《国外化学注浆》、《地下工程化学注浆简明手册》、熊厚金的《压注化学浆液堵水》等,他认真通读,爱不释手。
他爱读的书还有历史、名人传记、经营管理等,从这些书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充实知识,提高自己。
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跑步、爬山、游泳是必修课,他经常“自讨苦吃”,有一次公司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施工,他不坐汽车,骑自行车来回走了360公里。
他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是因为他心中有着远大的目标:就是要超越自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邓敬森的努力,得到组织的肯定和同事的拥戴,他先后担任过某化灌公司的工程队长、后勤部副经理、行政监理、工程技术部经理直至副总经理。
在这些岗位上,他积累了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技巧,知道了经营一家化灌公司需要的技术、材料、设备和人员等条件。
在灌浆公司工作了4年,他完成了化学灌浆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原’始积累,为以后在化学灌浆领域开创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办化灌公司
邓敬森参加工作4年,就当上了中国科学院一家新成立的化学灌浆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那年他刚25岁,进步之快,令人称奇,令人羡慕。
他也不负众望,当上“常务副总”第一年就拿下了200多万元的业务,第二年更是长了4倍,达到800多万元。
邓敬森是全身心投入化灌的。为了拿下更多的业务,他经常出席业务洽谈会,组织技术推介会,“闯荡江湖”。
接到的工程,他要亲自设计施工方案,还要组建施工队伍,调配施工材料,要解决工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技术难关,连工地管理都要操心。
这一切,既繁琐,又费神,可邓敬森做起来有条不紊,驾轻就熟,甚至可以远距离控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该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在广西,邓敬森是第一个在广西开办灌浆公司、将化学灌浆技术引进广西的人。
上世纪90年代初,是广西建设大起飞的时期,给化学灌浆技术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化学灌浆技术也为广西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基础处理、补强加固、防水补漏,广西的地质条件复杂,溶洞多,需要处理的问题不少,工程队伍常常是马不停蹄,桂林做罢走南宁,北海完工去柳州。
邓敬森回忆起这段经历,自豪地说:广西90年代建设的每一幢高层建筑,几乎都有我们的足迹。
1997年7月1日起,邓敬森负责中科院广化所属下的某化灌公司,实施自主经营,定额上缴,条件之一是要离开他熟悉的“地盘”: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到广西凭祥、平乐一带去另起炉灶,开垦“荒地”。
邓敬森是个善于开拓局面的人,在别人并不看好的陌生地盘上,当年就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不但如数向研究所上交了承包款,还购买了一辆桑塔纳小轿车。
此时,他已成了一名化灌专家,在广西小有名气。他信心十足,打算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为单位和自己争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但出乎邓敬森的意料之外,成功使他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
邓敬森自主经营这家公司半年,按承包协议约定交了定额上缴款,他也得到了单位发的3万元奖金。此事在单位引起了异议:有人没有看到他给单位创造的财富,却认为他拿了工资,又拿到3万元奖金,太多了;自己在单位也风雨无阻地上班,但只拿到几千元奖金,太少了;觉得“不公平”、“不合理”。
他得到的不是摆着鲜花、铺着红地毯的欢迎,而是嫉妒的白眼和冷语相讥。
面对“红眼病”,邓敬森想以息事宁人的方法解决,他向领导提出了早就在自己脑海萦思已久的想法(这办法是他现在在灌浆岛实施的“群岛战略”的雏形):由自己筹资开办一家公司,挂靠中科院广化所,不拿国家工资,只用中科院的牌子,并且每年向广化所上缴一笔挂靠费。
这本来是一个对国家、集体、个人都有利的好主意,但没有得到采纳。有人认为:中科院的金字招牌,不能给私人使用,没有这个规矩。邓敬森要么就依旧在单位的公司当经理,拿工资加奖金;要么就离开单位,自己去办民营公司。
邓敬森站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脚下的路应该如何走?是在单位干,领那份养命的工资和备受议论的奖金;还是另起炉灶,下海拼搏,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邓敬森瞻望大势,环顾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找寻答案。
当时,正是邓小平南巡之后,全国上下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经济,万马奔腾的时期。从国家政策中,他受到了有益的启发:国家实施深化改革、更加开放的政策,大力扶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干部“下海”,提倡私人办企业,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干事业的大好时机。
从投身化灌几年的经历中,他深深体会到:化灌是一门很有前途的技术,发展机会很大,前景无可限量。
化学灌浆可以说是“偏门”技术。不但懂得化学灌浆的人很少,全国的化灌施工队伍也不过是几万人,它不会像洗头水、沐浴液、服装、家用电器
等行业一样,万马齐奔一条路,千人争上一艘船,争夺激烈,淘汰无情,前途未卜。搞化学灌浆,可以避开激烈的竞争,走一条风险较小、可以稳打稳扎的发展道路。
化学灌浆技术用途广泛,需求旺盛,市场广阔、巨大。国家正处在大发展时期,光是交通领域,光是广西一区,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铁路、港口建设方兴未艾,需要使用化学灌浆技术的地方很多,产值动辄以亿元计算。
时代给予了最好的机遇,政府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加上有干过几年化学灌浆的经历,对技术、业务、管理、经营都有了一定的经验,又有一班志同道合、愿共甘苦的人,天时地利人和,完全有能力在商海中搏击邀游,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孔夫子说:道不行,吾将乘桴浮于海。经过深思熟虑,1998年春节过后,邓敬森迈出了人生旅程的重要一步:辞职下海,办民营灌浆公司。他不但放弃了“铁饭碗”,连单位分给自己、又花了很多心机和不少钱刚刚装修好的房子也退还给单位,而且答应了相当苛刻的条件:三年内,他开办的公司不准插足此前他负责的广化所公司的“地盘”,南宁、柳州等城市的市政建设工程一概不能涉及,业务关系也不能使用。
这一条件等于画地为牢,把他的活动范围圈定在一条狭窄的夹缝中。他义无反顾地走进夹缝中去,并且破釜沉舟,自己堵住了后退的回头路,要在这条夹缝中求生、奋斗,闯出一条道路,勇往直前。
他把创业的发祥地定在桂林,创办了“桂林科达化学灌浆有限公司”。不能在中心城市开展业务,他的公司被“逼”上了公路,使他涉足公路灌浆业务,撩开了公路灌浆这一巨大市场的面纱,也因此成为在广西乃至全国第一个在公路建设、养护方面使用化灌技术的企业,后来更是成了“公路灌浆大王”。
不久,他又创办了“阳江市科达化灌公司”。2002年,他注册了“广东灌浆岛路桥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一个能承接多种化学灌浆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
二、夹缝求生的方略
公司开办伊始,邓敬森就发觉自己又走进了另一条夹缝中:承接业务时,一边受到财大气粗的国营化灌公司挤压,一边受到以低价竞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山寨”灌浆队的袭击,生存并非易事,发展更觉艰难。
为了在夹缝中求生,邓敬森采取了适当的方略,在低调中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1、潜师以进
办公司,创事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喜欢先声夺人,大吹大擂,虚张声势,只是一头猪,偏要吹成一只大象,善于制造“繁荣昌盛”的景象;有的不事张扬,喜欢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好。
邓敬森喜欢读古书,又很善于从中吸取营养。他很欣赏《新唐书》“李愬雪夜取蔡州”一文中李愬使用的“潜师以进”这一招,觉得它很适合桂林科达公司狭缝求生的需要,就把“潜师以进”作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战略’方针,做事不事张扬,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不做夸大其词、耸人听闻的广告宣传以博取业务,而是脚踏实地把每一项业务做好,以实实在在的功效来站稳生存的脚跟。
他第一次到北海出席一个公路养护工程招标会时,强手如林,竞争激烈,内中不乏公路界的老牌国营、集体单位,也有经营较久的个体、私营养护队伍。会场内外,许多人都在积极活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关系,找熟人,争取支持,以获取工程。而他不搞这一套,只是积极地向人推介化学灌浆技术的先进性,以新技术实实在在的优越性来作为桂林科达公司的亮点示人。
一天晚上,他正在下榻的房间里向客人谈化灌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某高速公路公司的老总路过,被他的演说吸引,走进门来旁听。该老总正在为高速公路的“世界通病”“过桥点头”——公路与桥头搭板因不均匀沉降而造成的跳车现象——而到处寻医问药,听了他讲述化学灌浆的神奇和在治理“过桥点头”方面的特效,很感兴趣,就详细地询问了有关技术的特点和他的桂林科达公司的情况,经过再三接洽,同意让他到某高速公路上搞一段试一试。
邓敬森拉起队伍来到老总指定的位置安营扎寨,干了起来。这是一段软基路段,加上长期受到水扰,板底脱空,路面出现裂缝、坑洞,特别是路面与桥头的接合部沉降明显,落差达5、6cm,汽车通过时像上下楼梯,一跳一扑,车速稍快,车辆就像“过山车”,乘客既不舒服,又会发生危险,不得不减速通过。
经过详细勘查,邓敬森掌握了这段路的病害根源,制定了根治的方法,对症下药,用快速无损整治施工方法,先加固软基,再调平沉陷路面,然后填补坑洞、裂缝,既不用开挖路面,也不用堵塞交通,很快地就治理好了该路段的病害。
那位老总来验收时,先开车驶过整治好的路面,感受路的平整和舒适;然后下车在路上各处细看,脸上露出难以置信却又不能不信的表情。
他背着手在路上踱了几个来回,面向山峦沉思了片刻,然后回过头来,向跟随在身边的邓敬森说:“好,好!干得好!真的把这段路的病害治好了!这条高速公路的所有路基路面病害,以后就全部交由你们公司整治。”
这是他“潜师以进”方针取得的首个成果,也是他进军公路病害整治战场上打的第一场仗,是一场漂亮的胜仗!使桂林科达公司在夹缝求生中站稳了脚跟。
在公司此后的运作中,邓敬森一直坚持“潜师以进”的方略,从不大肆宣扬炫耀,就是到了公司规模大、发展快、声誉高的今天,仍然是保持这一做法,从来没有在媒体上大肆宣传,更没有做过狂轰滥炸式的广告。
在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化灌论坛》,公司名声大振之后,许多媒体主动上门,表示要为广东灌浆岛作宣传,邓敬森也一一婉言谢绝。他认为,就是公司名声再响些,生意再做大些,也还是要坚持“潜师以进”。
2、先伸进一只脚,再挤进整个身体
夹缝求生,迈步要小心谨慎,不能企求一步登天,要试探着前进,稳打稳扎,摸着石头过河。
有人接工程、做生意,总是想一口吃下一个胖子,想做一个工程、一单生意就赚得盘满钵满,洽谈业务时想将所有的业务一揽子放进自己的口袋中,结果贪多嚼不烂,往往适得其反。
邓敬森的做法与众不同,他不贪大,不求全。洽谈业务时,他常常跟业主说:不要一下给那么多工程,给一点点我们试试就行了,觉得做得好再说。
见他这样易于满足,别人也会容易答应他的要求。这一点点工程,他一定要做得最好,使业主十分满意,然后就会把更多的工程给他。
在某高速公路,邓敬森先是提出在某标段做一两个调平“跳车”试点,做好后,见效果实在好,该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就将整条路的“跳车”病害交由他治理了。
这正是邓敬森的高明之处,他把这一招叫做“插脚入门法”,对此,他作过生动的解释,说:要想进入一间很多人、很挤拥的屋子,一下就挤进去是很难的,也会引起旁人的反感和抵制,就更难进入了。最好是设法先插一只脚进去,占一点地方,再把两只脚都伸进去,站稳脚跟,然后慢慢扩大空间,直到把整个身体挤进去。
正是由于采取了低调、稳妥、步步为营的方略,新生的公司才得以在夹缝中生存下去,发展起来。
三、求生创出绝技
1、失误是成功之母
1998年春,桂林科达公司承接了一项地下室防水堵漏工程。
工人在灌浆堵漏时,想不到在把漏水的地方堵好了的同时,地下室的部分水泥铺面被抬升了好几厘米,原’来平整的地面鼓起了一个“平台”。
出现了这种情况,令操作的工人大吃一惊,连忙向邓敬森报告。邓敬来到现场,仔细查问了情况,然后对着“平台”揣摩其升起的原因。他凿开升起的“平台”,只见水泥板下面充满了凝固的化学浆液,是浆液把水泥面板顶起来了。
他分析原因,是工人不小心把灌浆范围扩大了,浆液灌多了。多余的浆液顺着泥土空隙跑到地板下面,形成浆脉,把地板顶起来了。
邓敬森叫人把升起的“平台”凿掉,再用水泥沙浆抹平,让地面恢复原状。
为此事,他特地向业主道歉,说是由于员工操作失误,导致地面变形,已经妥善处理好了。业主见地面并无大的问题,也没有责怪。
工作中出现失误是偶然的,但高明的人能够在偶然中寻找出规律,并且得到意外的成果。
牛顿从苹果的偶然坠地悟出了“万有引力”。
邓敬森从这偶然的失误发明了“DCG工法”。
2、逆向思维得出惊世结果
邓敬森并没有因为业主不责怪就轻易放过此事,他运用逆向思维,想从这偶然的事件中寻找出一个必然的规律。他思考起来:化学灌浆会使水泥混凝土铺面隆起,那么,想使水泥混凝土铺面隆起,使用化学灌浆办法行不行?可不可以让它随心所欲地隆起?升高多少、升多大面积是由什么因素定的?起伏不平的高速公路路面能不能用化学灌浆来精准调平?
他专门作了试验,用各种不同的浆液配比,各种不同的钻孔方案,各种不同的进浆速度,在不同的水泥混凝土铺面上分别灌浆,看它们是否会隆起?隆起的快慢、高度、面积与上述因素有什么关系?
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取得了成千个数据,经过分析、归纳,他认为自己的设想是可以实现的。
他再从理论上去探索这一设想的科学根据,得出了肯定的结论:运用化学灌浆,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可以改变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使烂泥变成钢铁般坚硬。在土体性能改变的同时,体积也会随之变化,这些作用和变化,可以产生推动力,从而把水泥混凝土铺面顶起,而且这个“顶力”可以是非常巨大的。
经过实验和理论论证,他决定把他的发现放在实践中再加以检验。正好,有一幢大楼要他加固纠偏,在施工时,他抱着“试试玩”的想法,对该大楼一处沉陷积水的地面进行灌浆抬升,结果正如他所设想的一样,地面抬升了,水坑消除了。
随后,在桂林两江机场高速公路一个抢险工程中,征得业主同意,他再次“顺便”进行试验,结果又成功地抬升、调平了该高速公路迴龙桥西岸的桥头搭板,消除了长期困扰行车顺畅、安全的“跳车”病害。
这两次“顺便”试验的成功,使邓敬森认定:起伏不平的各种铺面都可以通过化学灌浆抬升、调平!
他再对此进行了精心研究,取得了灌浆设备、布孔方式、灌浆孔深、灌浆顺序、灌浆压力和灌浆配方等一系列技术数据,总结出在不同路面、不同地质条件下加固地基和抬升沉陷铺面的化学灌浆方法。
他根据这一方法的施工特点,给这一方法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称,叫“打针法”,认定“打针法”可以把高速公路起伏不平的路面任意抬升,精准调平,是治理高速公路路基沉陷、板底脱空、路面跳车的最佳办法!
“打针法”的诞生,既是邓敬森的妙手偶得,也是他多年来努力钻研化学灌浆技术、全情投入化学灌浆事业的结果。
3、“DCG工法”的诞生
“打针法”问世后,桂林科达公司在高速公路病害整治工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应用,屡试不爽,效果十分理想。
邓敬森给这工法起了个“大名”,叫做“加固地基和抬升、调平沉陷铺面的化学灌浆方法”。
这一工法受到化学灌浆界的重视,化学灌浆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为此组织了专门的论证会,对它进行了严格的科学鉴定。
在会上,邓敬森详细地介绍了新工法的发明过程、作用机理和它在工程上的应用与优越性。
关于作用机理,这一工法兼有“劈裂灌浆”和“压密灌浆”的优点,并且剔除了两者的一些缺陷。它对土体的加固过程、原理如下:
配制好的浆液用特制的双液灌浆系统送到需要加固的土层中;浆液先是填充土体裂隙(并不进入颗粒之间)并迅速初凝,裂隙被“堵塞”后,灌浆压力即自行上升,使土体产生“液压开裂”,浆液沿裂面进入并迅速初凝,进浆通道也被“堵塞”,于是又产生新的劈裂面……在此同时,随着浆液的连续进入,已经初凝的浆液对劈裂面的土体进行挤压,使土体颗粒产生移动,重新排列,进而脱水密实。
上述过程不是逐一发生,而是,几乎同时发生并在一定范围内在不同的部位以同一方式连续而密集地重复,使被加固土体充分地得到劈裂灌浆和压密灌浆的双重作用。
获得这样的效果无需具有劈裂灌浆和压密灌浆所必需的较高灌浆压力,这一工法通常使用0.1〜2MPa灌浆压力即可使各种土体充分进浆。
它的速凝特性使土体很容易发生“液压开裂”,同时又使浆液不会“跑”得太远而造成浪费,这也是它的独到之处。
这一工法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地基(路基)承载力,由80MPa提高到450MPa;
②可以无损抬升建筑物基础,最大抬升量1200mm;曾成功抬升并使7500T桥台复位;
③可有效抬平加固“过桥点头”的高速公路桥头搭板,调平并加固沉陷高速公路路面,最高抬升量260mm;
④浆液最快凝固时间为20秒,用于施工中工程固泥堵水和水库大坝堵漏,效果显著;
⑤施工简捷,不受天气和场地条件影响;
⑥比纯水泥注浆便宜21%。
经过现场考察和理论论证,专家认为:
“加固地基和抬升、调平沉陷铺面的化学灌浆方法”是化学灌浆领域中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化学灌浆技术的精华,目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并且决定:将这工法以邓敬森的姓氏来命名,叫“邓氏化灌方法”,即“DCG工法”。
四、一鸣惊人
1、花1200多万元建起的大桥通车前要报废
隆安县地处南宁以西,是广西28个特困县之一。为了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尽快脱贫致富,1996年,隆安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右江大桥。
大桥设计为4孔净跨60米的刚架拱桥,桥长292米,南连隆安县城东,北接20323省道,是该县通往甘蔗产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广西东西向交通干线上的一座重要桥梁。资金来源是通过向国家农业开发银行贷款及自筹,加上自治区交通厅部分补助,总投资为1200万元。
大桥主体工程于1996年12月,28日上马,1997年11月基本完成下构基础,开始吊装上构,1998年3月吊完微弯板,5月开始桥面铺装,计划7月1日通车。
通车典礼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
但是,意外发生了!5月中旬,质监部门发现:隆安岸0#桥台的前台承台发生位移和不均匀沉降,1#墩沉井与桥墩交界处也出现裂纹。经测量,大桥第一跨拱顶下沉总量为17cm,跨径增长约6cm;受拉力的影响,大桥第四跨的预留伸缩缝也出现小部分不规则裂缝。
这是一起严重的质量事故!
隆安大桥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隆安大桥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大桥恐怕要炸掉重建了!”……当地一些干部和老百姓议论纷纷。
当时,正是重庆綦江大桥倒塌、全国狠抓工程质量的时候,隆安大桥发生的质量问题在广西被传得沸沸扬扬。
出现事故的原因,建桥专家们认为:是桥台地基粉土的承载能力偏小,而设计人员对粉土承载能力认识不足。这里,覆盖层厚达16米,设计时没有对深层土质做认真试验,只要求换土3米,并以组合桥台方式处理。
通俗地说,按设计要求,基底土质的承载能力为每平方厘米2.5kg,实际上只有约1.2kg,未达到设计要求的一半。
对事故的处理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大桥出现质量事故,不能使用,应该拆掉重建;
另一种意见认为,大桥只是个别桥台基础有问题,可以采取补救措施解决,不需拆掉重建。
能够不拆,采取措施加固,当然是好。但谁都不愿意把这份“额外”的责任往自己身上背。因为:第一,过去没有先例,谁也不敢保证“加固”一定能取得成功;第二,如果加固不奏效,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岂不是白费?更重要的是,万一在加固过程中大桥突然跨掉,谁承担这一责任?
问题呈到了自治区交通厅厅长黄怀文的案头。
黄厅长认真听取了两方面的意见,与副厅长郑皆连、李尚炎等领导先后到现场察看了情况,认真权衡了利弊,觉得虽然加固没有十分把握,但如果加固成功,可以大大减少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加固”的意见逐步趋于统一。于是,交通厅领导决定:先采取技术措施对桥台实行加固。
交通厅成立了一个“工程加固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实施大桥加固施工,由副厅长、总工程师郑皆连为第一责任人,并且落实了资金,先由自治区公路桥梁总公司和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各拿出50万元,作为先期加、固处理费用。
1998年5月底至6月上旬,加固处理行动开始。领导小组请来钦州市一家灌浆工程公司,在0#桥台引道上钻孔灌浆,先后灌下了300多吨水泥,可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速了桥台的位移和下沉。
第一阶段的灌浆效果不理想,有人又提出用“喷灌”的方法。采用这种办法需掏空基底,桥台难免不继续下沉,风险很大,谁也不敢决定这么干!
加固不成功,拆掉重建的意见又占了上风。
拆掉重建,说起来容易,但对贫困地区人民来说,1200多万元的损失意味着什么?还有,政治上的影响怎么估量?况且真拆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不知还要花多少资金!
加固不成拆又难,隆安大桥,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这是广西交通建设上的一场厄运。
2、厄运大拯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危急关头,广西交通厅基建局一位领导想起了桂林科达公司和该公司的“DCG工法”。
这位领导是最先让邓敬森的公司在高速公路上尝试用化学灌浆调平“跳车”路段的,他对这种新技术相当看重,就向郑皆连推荐了桂林科达公司和它的总经理邓敬森。
郑皆连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派人派车把邓敬森接到自己的办公室来,向他了解“DCG工法”的有关情况。
邓敬森把情况向郑皆连一一作了介绍,特别强调此工法的“原位加固”和“无损抬升”这两大特点。
听了介绍,又详细研究了邓敬森带来的资料,郑皆连认为:“DCG工法”不失为挽救隆安大桥厄运的好办法。于是,他把意图向邓敬森直言相告,问邓敬森有没有把握把隆安大桥原位加固?
在此之前,邓敬森已闻知隆安大桥的事,也在心里掂量过此事的斤两,他对郑皆连说:“让我先到现场去看看情况,然后再答复你。”
在现场,邓敬森详细察看了大桥的情况。回来后,又查阅、分析了有关资料,觉得大桥的情况比估计的还要严重:桥台还在后移,拱顶正在下沉,若是再后移2cm,大桥结构就会彻底破坏,所以必须抓紧抢救!
他向郑皆连谈了自己的意见,并且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复:用“DCG工法”和特配的浆材,能令隆安大桥起死回生!
郑皆连马上召集广西公路学会、交通厅基建处和交通设计院的有关专家,大桥设计、施工、监理技术人员和业主单位负责人等共30多人,召开挽救隆安大桥的“群英会”,并且特邀邓敬森出席。
会上,邓敬森提出了大桥抢救方案:用“DCG工法”对0#桥台实施原位加固、纠偏、抬升复位,并且保证在开始灌浆一个月内使桥台复位、稳固。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好几分钟都没有人说话,会场上只有空调机的嗡嗡声,这样的方案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大家的思维一下子根本不能适应!主持会议的郑皆连请大家发表意见。部分人在交头接耳、低声讨论,还是没有谁带头发言对这一大胆的方案表态支持或反对。
又沉默了几分钟。某工程处负责人、一个30出头的工程师站起来大声地说:“我认为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是吹牛!重7500吨的桥墩,还牵连着一段大桥,上万吨重啊!靠灌浆怎么能抬升得起来?我敢打赌:如果靠灌浆能把桥墩抬升、纠偏、复位,我就从桥上跳下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场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人笑,有人附和该工程师的意见,也有人向邓敬森询问有关技术问题。
事关重大,会上没有作出决定。郑皆连把情况向厅长黄怀文作了汇报,并且表明自己的意见倾向于采用邓敬森的方案。
厅长黄怀文、副厅长郑皆连、李尚炎等领导再次到现场察看了情况,又指示交通设计院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对邓敬森提出的方案进行科学测评。
郑皆连多次召集专家讨论,集思广益,认真审查邓敬森提出的灌浆加固设计方案。
最后,意见趋于统一:采用邓敬森提出的方案,用“DCG工法”对大桥0#桥墩原位加固、纠偏,使其复位。
1998年11月,自治区交通厅批准了对隆安大桥加固处理的“化学压浆施工方案”。
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职责,要求各方同心协力,加强管理与协作,在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争取早日使大桥脱离危险。
11月21日,邓敬森亲自带领队伍进入现场,抢救隆安大桥的战斗正式打响。
邓敬森知道:这是关系公司存亡、发展的关键一仗,必须打胜,不能失败!他向队伍下达了“死命令”:“全力以赴,精心施工,务必成功!”。
冬天的隆安,寒风凛冽,右江河岸边,滴水成冰,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抢险队员们无所畏惧,分日夜两班,通宵奋战,按照设计方案严格施工:在桥台四周长18米、宽15.5米的地方钻了深达26米的70多个孔,直达粉土覆盖层下面,在桥台周围作帷幕灌浆;然后往基底中心斜钻,往桥台基础压浆。
施工仅20天,“DCG工法”的神奇功效就凸显出来了:在特制的速凝浆材产生的膨胀力和凝聚力作用下,重7500吨的0#桥台一点一点地被抬升起来,完全实现纠偏、复位,达到了原设计要求。原先弯沉的桥面也被顶了起来,恢复了平直。
抢险大见成效,指挥部为稳妥起见,要求邓敬森扩大施工范围,将桥台后纵向6米的路堤进行化学灌浆加固,以确保万无一失。
1999年元旦的钟声刚刚敲响,隆安大桥的抢险加固工程全部竣工了,前后只用了50多天时间。
经检测,经灌浆处理后,桥墩地基的承载能力由原来的80KPa提高到400KPa,大大超过了原设计要求!
现场的监理人员亲历了抢险的全过程,目睹这一神奇的变化,又惊奇,又佩服。他们对邓敬森说:你们这不是在灌浆,而是在变魔术!你们不是在搞工程,而是在创造奇迹!
厄运大拯救成功了!
这是“DCG工法”创造的一个惊世奇迹!
3、名声大振
隆安大桥“厄运大拯救”成功,使邓敬森和他的“DCG工法”声名大振。
桥墩的险情解除了,大桥又进入了热火朝天的收尾工程施工。
1999年7月,大桥顺利通车。
不知内情的人,只觉得这桥建得有些奇怪,通车典礼竟筹备了一年才举行!知道内情的人,都为它胜利逃脱被拆重建的厄运额手称庆。
当地的新闻媒体,以显著的篇幅和版面报道了这次抢险成功,长篇新闻特写刊登在头版头条,题目就叫做《厄运大拯救》。
那位原先根本不相信化学灌浆能把桥台抬升复位的工程师,在隆安大桥脱险后,好几天都在桥面上走来走去,但他可不是想找地方跳河,而是在欣赏这一奇迹,他在抬升后的桥墩旁看了又看,心悦诚服。
他对邓敬森说:这么重的桥墩都能抬升起来,真是奇迹!奇迹呀!我服你了!但我不能跳河,我还要看你再创造奇迹!此后,他经常与邓敬森联系,请教化学灌浆问题,两人成了好朋友。
隆安大桥抢险的第一责任人郑皆连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经手设计、建造了不少大型桥梁,这次亲历了抢险的全过程,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他多次对身边的工程技术人员说:“邓敬森才30岁,就有这样的聪明才智,前途无可限量,你们要好好向他学习。”
郑皆连充分肯定了“DCG工法”,对邓敬森说:“你有这么好的技术,搞好了隆安大桥,以后广西的公路工程有得你做!”他还提醒邓敬森:“DCG工法”要抓紧注册专利,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隆安大桥的抢险工程,广西交通厅计划投入100多万元,为了确保成功,还决定有必要可以增加投入。依某些人的看法,救灾如救火,喷了多少水难以统计,浇灌下去多少水泥也是难以计算的,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不狮子大开口,也要趁机赚一笔,多要一些工程费也不算过分。
但邓敬森不是这样想,也没有这样做。抢险工程只按普通工程计算施工费、材料费,整个工程才收取费用60多万元,大大出乎许多人、包括业主的意料之外。
有人问邓敬森:有这样的好机会,为什么工程费不收多一些?把100万照单全收也不多,也不会有人反对!莫非你嫌钱腥?
邓敬森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收多少就收多少,不能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办企业要讲诚信,不能自己砸自己的招牌!
隆安大桥抢险成功,使邓敬森的公司走出了夹缝,也是他事业走向兴旺发达的起点,不但“DCG工法”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成为成熟、卓越的高新技术,而且桂林科达公司的实力、诚信也不胫而走,名声传遍了八桂三湘。
正如郑皆连院士预测的那样:做好了隆安大桥抢险工程,以后广西的公路工程有得做。自此以后,桂林科达公司的业务便在广西各高速公路迅速开展,湖南公路界也慕名而来,公司的业务也在湖南迅速发展。
屹立的隆安大桥,成为一座丰碑,记录着“DCG工法”的神奇功效和创造的辉煌。
五、特种思路
要带出一支特种部队,带兵的必须是特别的人。其特别,不是说他长得特别,像《西游记》里的哪吒长着.三只眼,像孙悟空有三头六臂、七十二般变化,或者是像传说中古代的圣人那样“尧眉分八彩,舜目有重瞳”,而是他的观念特别,思维特别,为人处事特别。
思路决定出路。正因为邓敬森在办企业上有特别的思路,所以就能够冲出夹缝,在夹缝求生中带出一支工程界特种部队来。
1、做学问要专,做企业也要专
隆安大桥一战功成,成为“DCG工法”的活广告。
郑皆连院士一语成谶,“有得做”的岂止是广西公路系统的工程!其它工程、生意也主动找上门来,令邓敬森应接不暇。
人们把“DCG工法”当成万应灵丹,什么工程都来找桂林科达;把邓敬森看作经商高手,什么生意都来找邓敬森。有人想合作开发楼盘,有人想合伙开工厂搞产品,有人想合营搞超级市场……
邓敬森可不想见异思迁,他认为:一个人做学问要专,终生磨一剑,才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一个人做企业也要专,不能见什么赚钱就想做什么,什么都做,结果必将一事无成。只有做专才能做精,做精才能做大,才能在本专业之内做全,才能做长久,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因而,他断然拒绝了邀请他合作搞房地产的旧同事,婉言谢绝了希望他合伙办调味品厂的老领导,坦然回绝了拉拢他合营某省会大型超级市场的新朋友,立定主意,拿稳方向,心无旁骛,做专做精化学灌浆。
2、业绩是最好的广告
抢救隆安大桥成功之后,在短短的两年里,桂林科达又接二连三地完成了一些重大工程,而这些工程大都是业主慕名而来请他们去做的救灾、救急工程。
邓敬森知道:业绩是最好的广告,因而对这些工程高度重视,每一个都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把它们做成精品工程,做成公司不花广告费的超级广告。
(1)广西柳州市柳江防洪堤加固工程
柳江是广西的一条主要河流,也是珠江的源泉之一。它流经柳州市区,绕城而过,河道像一把茶壶把柳州城围在里边,所以柳州又称“壶城”。
柳江汛期水势凶猛,常常水浸柳州城,很早以前,柳州就靠筑起堤坝来阻挡洪水。柳宗元在此当地方官时,就亲自出马带领民众兴修水利、堤坝,政绩至今还记录在城中的“柳侯祠”内。围绕柳州的防洪堤总长数十公里,是柳州的屏障。
改革开放后,堤坝全部重新修筑,面上铺了水泥大砖,又稳固又美坪。可是在洪水的冲刷和泡浸下,堤坝的基土松软,经常塌方,虽然一塌方就抓紧修整,也没有出什么大问题,但这样“水来土淹”终究不是个办法。于是,彻底整治柳江防洪堤的事就提到柳州市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隆安大桥抢险的成功,“DCG工法”能使烂泥变磐石的美誉,使柳州市有关部门想到了一劳永逸的护堤方法:请邓敬森的公司用“DCG工法”给柳江堤坝灌浆加固。
“DCG工法”果然不负所望,柳江堤坝的基础被化学灌浆加固后,塌方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2000年,柳江发生50年一遇的大洪水,水位超道历史最高位。任凭水势肆虐,堤坝岿然不动。
(2)广西柳州市政府某办公大楼基坑加固工程
经化灌加固的柳江防洪堤坝,又是一座立体广告牌,使柳州市建设部门一有问题就想起“DCG工法”,想起邓敬森。
不久,柳州市政府要扩建办公楼,打算利用一座两层旧楼的地盘改建成高层建筑。
旧楼所在地原来是柳州古护城河的河道,基土是回填的软土,要在此盖高层建筑,必须深挖基坑,还要打很深的桩。
该楼左右紧挨着被定为文物保护的明、清古民居,不能拆迁,而且还住有居民。深挖基坑、打深桩会对古民居造成危害,处理不慎还会导致这些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倒塌,出现伤亡事故。
拆迁不能,深挖不行,打桩也不可,如何是好?这是一个摆在建设单位面前的难题。
有难题,找邓敬森!有人提醒建设单位负责人:请桂林科达公司来对地基进行灌浆,实施原位增强。
这样,桂林科达公司的灌浆队伍又被请到了柳州。
加固软弱地基,是“DCG工法”的拿手好戏。
在施工过程中,曾经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很有戏剧性:
灌浆时,一股浆液从紧邻工地的古民居地面冒了出来,迅速凝固成一支几十公分高的“石笋”。住在这房子中的一位老太太见突然从地下冒出这个“怪物”来,大吃一惊,以为是“土地公公显灵”,连忙点香烧纸,备办供品,虔诚叩拜,祈求菩萨保佑。
桂林科达公司的技术员多番解释,说明这是化学灌浆加强地基时,多余的浆液冒出来形成的,不是什么怪物,也不是菩萨显灵,要替她把“石笋”清除。但老太太开始不肯相信,不让拆掉“石笋”,最后经街道办事处干部做工作,才肯让拆,但心里还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一七上八下”的,将信将疑。
经过化学灌浆,该处的软弱地基得到原位加强,承载力达到建设二、三十层大楼的要求。
迈进新世纪,这座大楼建好了,在柳州又树立起一幅“DCG工法”功效神奇的巨大广告牌。
(3)云南大朝山水电站止水固沙工程
一连做了几件有影响的工程,桂林科达公司和“DCG工法”已经是“窗户边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了。
不仅在广西,连云南建筑界都知道了有这么一家公司,这样一项新技术。
大朝山水电站是云南一项重点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项目之一,主体工程是建在澜沧江上的一座拦江大坝。
开挖坝基时,抽干了水的基底突然涌出大量带着泥和沙的水,一下就把开挖好的基坑淹没了,成了一个“鱼塘”。
仿佛是钻穿了通天河,这些带泥、沙的涌水怎么也抽不干,几台大马力抽水机一齐开动,好不容易抽干了,但不久又涌了出来。
技术人员曾设法堵住涌水,但堵了好几次,都是劳而无功,怎么也堵不住。
若果不抢在雨季到来之前把水堵住,工程进度就会被严重阻滞。
为了搬开基坑涌水这只拦路虎,工程指挥部负责人便向我国资深的化灌专家熊厚金教授请教。熊教授向他们推荐了邓敬森和他的“DCG工法”。
又是手到擒来,拦路虎被“DCG工法”加“热沥青灌浆”一下就捉住了!通过控制好浆液凝固的时间,使它顺着涌水通道逆流而上,灌浆6小时后,就把涌水通道从深处堵死了。任是通天河,水也涌不出,基坑水干石现,工程可以正常进行了。
“DCG工法”的神奇在云南又传扬开来。
(4)湖南某隧道堵水工程
湖南在修筑一条高速公路时,遇到了一件怪事:在某山区开挖一条隧道时,隧道壁大量涌水,附近几条村子的水源也奇怪地都枯竭了,水塘见底,山泉断流,几千村民断了饮用水来源,大家意见纷纷。
此事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出面与公路建设单位交涉,要他们抓紧解决隧道漏水问题,还村民以饮用水。
可这隧道的漏水,老是堵不住,不管是用水泥沙浆封,还是请来当地灌浆队用化学浆液灌堵,都无济于事.,眼见涌水日夜流,村民无水喝,也只能干着急!
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领导认识邓敬森,连夜给邓敬森打电话,请他来帮忙解决这个难题。
邓敬森接到求援电话后,立即调兵遣将奔赴现场,并且亲自上山进洞观察情况,排阵用兵。
凭着丰富的堵漏止水经验,邓敬森很快就找出了漏水的原因和止水的关键部位,马上安排人员动工,钻孔,灌浆……几个小时后,奇迹出现了:隧道滴水不漏,附近村子的水塘又满了,山上的泉水又淙淙流淌了。
(5)广东阳江市双捷拦河坝加固堵漏工程
广东阳江市漠阳江上的双捷拦河坝,是建于大跃进时期的水利工程,经过40年的风雨侵蚀,洪水冲刷,已经百孔千疮,垂垂老矣!坝身混凝土风化松弛,斑剥脱落,坝基土层受长期泡浸,被水冲刷掏空,塌方严重,多处渗漏、管涌。
当地水利部门曾用塞沙包、垒大石、灌水泥等办法来治理,可是均不见效。拦河坝坍败日益严重。
邓敬森在外省创下的辉煌,家乡父老乡亲也有所闻,因此,在又一次考虑对双捷大坝加固堵漏时,水利部门的负责人就想到了他。
虽然自出外读书、毕业工作到此时,因业务繁忙,邓敬森近20年很少回家乡,但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常常萦挂在心。
家乡人找自己帮忙,自然没有二话,他带领队伍、设备,来到双捷河边安营扎寨,干了起来。
他用“DCG工法”,采用速凝、遇水不散的化学浆配方,充填坝基,固结空洞。经过精心施工,风化松弛的坝体被加固了,坝基的软土通过灌浆变得坚如磐石,管涌渗漏被彻底消除了,近百米长的大坝滴水不漏,垂老的双捷拦河坝又恢复了青春活力。
(6)广西桂林经贸广场加固地基工程
桂林经贸广场是桂林市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地盘位于桂林市区繁华路段,占地近万平方米,设计是商住综合大楼。
这是一块钻石宝地,堪称寸土尺金,所以开发商希望尽早建成、开卖,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在开挖基坑时,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一场暴雨过后,其它地方积水很深,大楼基坑里的水却都从坑底流走了,没有积水。经过探查,原来下面有一个溶洞。
基坑有溶洞,必须处理好才可以建大楼。施工单位就找桂林科达公司求助。
邓敬森分析了这里的地质情况,又到现场仔细勘察,通过钻探,发现这个溶洞很深,是个倒漏斗型,体积相当大,要采用高压喷射灌浆作深层处理,方可无虞。
但开发商资金较紧,又听信别人的意见,认为溶洞没有那么大,那么深,就不想按邓敬森的意见进行深层处理,而想采纳另一支施工队伍的方案,用水泥混凝土对基坑作一般的处理。
邓敬森向开发商提出忠告:这样做肯定不行。不处理好地基的溶洞,别说要盖20层的大楼,就是盖5层也承受不了;我敢断定,盖到第四层就会出现问题。
在事实与科学面前,眼看不对地基作深层处理是不行的了。但开发商却提出了一令人难以接受的要求:既然地质情况这么复杂,你们能不能处理好?要不你们先处理好地基,并且要完全合格通过验收,再付工程款。
没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邓敬森答应了这一苛刻的条件,安排队伍进场施工,调来高压喷射设备,配制好化学浆材,就给这病害严重的软弱地基动起手术来。
这一工程很不简单。一是工程量大,达30000多延米;二是难度大,钻穿了三层石灰岩层,下面还是软土,最后钻孔深度达51米才到坚实岩层;三是经采用单管旋喷技术处理后,检测结果完全合格,原本十分软弱的地基承载力提高到450Kpa,用来盖20层大楼绰绰有余。
现在,桂林经贸广场的主体建筑已完工,成为“DCG工法”在桂林的标志性广告。
3、以“中庸之道”办企业
自从抢救隆安大桥成功一鸣惊人和接连完成了几个高难度的工程,桂林科达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化灌公司,被誉为“建筑物的良医,工程界之益友”。
“工程有疑难杂症,找邓敬森一定搞掂!”这成了许多建设工程施工队伍碰到难题时不约而同的做法。
别人高调评价自己,自己应该怎样对待?
李嘉诚在谈他的为商之道时说:“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也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邓敬森也是低调行事的人。创业时,要低调,小有名气了,更要低调,他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撕掉别人往自己身上贴的“标签”,依然奉行“潜,以进”的策略,不大事宣传,不大肆渲染,不说过头话,不做虚假事,不赚昧心钱。
他奉行孔夫子的“中庸之道”,推崇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和孟子的仁义主张,把东方哲学的精髓尤其是儒家思想融入企业经营理念中。
他到每一个城市开展业务,在与人交往时很注意掌握分寸,强调自己不是来与当地企业争利益,而是使用化灌技术与当地企业合作、互补、互利、互惠,为当地带来福祉。
他推销自己创造的“原位处理”技术时,注意摆正它与传统工法“共存共生、互为矛盾、互为补充”的关系,不宣扬“唯我独尊”。
承接工程只说自己能做什么,不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做工程时注意维护业主利益,工程结算时从不斤斤计较,更不弄虚作假,是多少就算多少,宁人负我,我不负人。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业主拖欠灌浆岛旗下公司的工程款未还清。如上述的桂林经贸广场,楼房已经封项,铺位和住宅已经开卖,但地基深层搅拌化灌处理的90多万元工程款却一直拖欠着。
但邓敬森从不恶语逼迫人家还款,理直也保持气和,只是隔三差五到那里坐一坐,约人家喝喝茶,提醒他们注意此事,资金周转状况好了就尽快结清。
广东灌浆岛公司被拖欠的工程款,至今累计还有几百万。
4、质量、安全、效率
广东灌浆岛在每一处工地上,都挂起一条横标,上面写着“质量、安全、效率”六个大字。
这是邓敬森对工程施工的“六字箴言”。
邓敬森经常提醒员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定要严格把关,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随便,否则就会砸了公司的招牌,砸了自己的饭碗。
他时时刻刻关注工地的施工质量,一到某个工地,就检查工程质量,一发现不合要求,就马上纠正甚至推倒重来,直至完全合格为止。
有一次,在某高速公路错台修补工地上,施工人员在铺开“错立平”快速修补材料时动作较慢,以至摊得不平均,修补得不很理想。他立即命令把修补的地方凿掉,重新修补,并且亲自动手,做了一个示范点,让大家对修补错台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心中有数。
工地多了,不能——走遍,他就用“遥控法”,靠“拇指行动”来监控。
他给队长定下一条规矩:每^都要把工地的钻孔进度、水泥使用量、灌浆进度等情况发短信向他报告。他凭着丰富的经验,从各队长发来的信息中,知道各队伍的施工进度和材料使用量,从中监测工程的施工质量。
发现哪一个工地的施工进度与水泥使用量不合规律,他就知道质量可能会出现问题,马上打电话提醒该队长:情况不正常,要注意纠正,抓好施工质量。
不管工作多忙,他都坚持这样做。有人问他:你这样认真,不是很辛苦吗?
他认为:质量问题,马虎不得,再辛苦也要抓好。
安全,也是他时时强调和提醒的,工地的管理规定中,安全放在第一位。
提高效率,其意义不言自明,没有效率,公司就要亏本,员工也没有福利,所以大家都心照不宣,自觉提高工作效率。
在他的时常提醒、督促下,各工程队都很注意“质量、安全、效率”,公司也从未出现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许多都是优质工程。
5、诚实产生信任
邓敬森主张诚实做人,诚实做事,诚实办企业。
搞化学灌浆,灌浆量多少比较难以监控,有些“野鸡”灌浆队就利用这一手来获取不义之财,故意多报灌浆量,多收工程费。
邓敬森从来不搞这一套,他经常提醒部下,尤其是作为各工地负责人的队长,绝不能贪小便宜,多报虚报,坏了公司的名声,给事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曾有个别业主代表向工程队长提出“建议”:工程结算时多报一些水泥使用量和灌浆量,大家都分享一些好处。队长向他请示时,他断然拒绝了这份“好心”,叫队长不要做,不要贪这种“好处”。
他还制订了严格的纪律:严禁贪污。一经发现在工程结算时有虚报、多报,在采购时有造假、舞弊等行为,严肃查处,直至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诚信、诚信,诚实才能信任。由于坚持诚实办事,信守合同,公司连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业主和监理对邓敬森的企业特别信任,桂林城建规划部门的负责人对桂林科达公司送来的施工方案、预算,都是一次通过。他们对邓敬森说:你们是诚信单位,免检产品。
6、高质不可贱价
在承接业务时,常常会出现令邓敬森尴尬的情况:公司的管理正规、专利技术强、专用材料好,施工质量优,却竞争不过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野鸡”队伍,有些业务往往被他们抢走了,原因就是这些队伍开出的工价低。
在一段时间里,某些工程招投标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些投标单位把工价定得很低,以低取胜;而招标单位也青睐开低价的标书,认为这样就可降低预算、节约开支。
这样一来,招标似乎成了找寻低价施工单位的手段,而不是寻找最好的施工队伍、最佳施工方案的方法。这就背离了招标的初衷。
邓敬森认为:价格不合理的低,会使中标单位无利可图,甚至做亏本生意,他们必然要在施工中偷工减料,这就会造成更大的问题。
应该从施工效果、质量和价格几方面的综合指标作为中标的基础,不能一味主张低价,一定要实事求是。
技术好,效果优的施工方案必须有一定的价格才能做到,高质就要高价,不可能用买一辆夏利的价钱去买到一辆法拉利,这是市场规律,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实际上,在一些工程开标后,中标者没有欢欣鼓舞,反而忧心忡忡,担心这工程怎么做得下去?怎么收场?
有过不少这样的情况:一些工程,中标的队伍做了一段时间做不下去,就拉队溜了,赔了质保金和工程投入;有些即使完工了,质量也没有保证,不久又旧病复发。
广东灌浆岛就做过不少这样的“回炉”工程和为别人返工的工程。
这就是低价竞争的恶果。
有鉴于此,广东灌浆岛坚持执行“高质不可贱价”的投标原则,在许多招投标中,宁愿不中标,也不故意开低价,为中标而中标。
不少业主和工程主管部门,宁愿接受广东灌浆岛较高一些报价,也要让该公司来做,为的是质量优良和放心。
7、善投机,会取巧
从字义来看,“投机取巧”本来是一个褒义词,并非坏事。
“投机”中的“投”,是“迎合、相合”的意思,“投机”就是迎合机缘,与机会相吻合;“取巧”中之“巧”,是“窍门”的意思,“取巧”就是找窍门,想办法。
可是,不知为什么,自古以来,投机取巧却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投机取巧”是作为贬义词对人进行教化的,说某人善于投机取巧,就是^此人心术不正、用歪门邪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古人不赞成投机取巧,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与道德标准,我们不用惟其是听,正如古人反对钻研科学技术,说那是“奇技淫巧”,我们不必以为然,而是要大力发展科技。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一个不肯投机取巧、非要靠一锄一铲把两座大山移走的典型人物,他的坚忍不拔也成为流传千古的“愚公精神”。
用今天的观念来衡量愚公,就会觉得他缺少了灵活性,“死牛一面颈”,有勇无谋,不会变通,只会苦干,不会巧干。他要改变自己和后代的生存环境,这是目的;达到目的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搬家、开路或者移山都可以。搬家是一个灵活、变通、简单的好方法,是一个“取巧”的办法。如果他搬家,那他和他的子孙后代都不用辛辛苦苦长年累月挖山不止,靠一锄一铲移山,几辈子也移不走大山的一角,结果生存环境未能改变,反而先把自己给累死了。
所以说,一个人做事,应该善于投机取巧。
邓敬森对投机取巧是取其本意的,认为是积极的。他说:做事,要懂得找机会,就是要善于“投机”,更加要会“取巧”,善于找窍门,这是个运用智谋和方法的问题。
邓敬森下海办公司取得成功,正是投了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机。为了“取巧”,邓敬森经常鼓励员工开动脑筋,多想办法,他自己也经常找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所以公司就能坚持不懈地开展技术革新,创造出“16个第一”,保持技术、材料、设备“三领先”地位。
8、人在江湖,身要由己
有些人说起邓敬森,会隐晦地说他“不识做”,“不懂事”,有人更是直白地说:连烟都没有抽过他一支。意思不言自明:就是说邓敬森不懂生意场上的“潜规则”,没有搞请客送礼、回扣、贿赂那一套。
在一段时间里,生意场上的请客送礼、回扣贿赂之风盛行,甚至不这样做,就办不成事,接不了工程,做不成生意。许多人明知不对,但也无可奈何,只好“随大流”,做了之后又自我解嘲说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邓敬森是从来不搞这一套的,他与有关单位的负责人联系工作,都是在办公室、施工现场接洽,清水一盏,粗茶一杯,君子之交。
他觉得:给回扣、送钱送物,一是玷污了人与人之间的纯洁关系,把正当的业务交往变成了钱权交易,心里很别扭;二是害了有关部门领导和业务干部,一旦东窗事发,给人家带来罪过。
他坚持不按那些“潜规则”办事,认为“人在江湖,身要由己”,从这点来看,的确是“不识做”、“不懂事”。
其实,这正是他的“懂事”和“识做”之处。由于他“不识做”、“不懂事”,广东灌浆岛及其辖下公司从未出现在“黑名单”上。这两年,作为贪污受贿“重灾区”的公路管理部门的权势人物中,与那些“识做”、“懂事”的人经常打交道的,不少中箭落马,而与广东灌浆岛有业务交往的有关部门领导则安然无恙。
邓敬森既为自己庆幸,也为他们庆幸。
江湖风浪险,掌舵靠自己。他更加坚信并且坚持奉行“人在江湖,身要由己”。
9、无事常登三宝殿
由于“潜规则”的作祟,人际关系中的正常交往被扭曲了,有的公司想与有业务来往的有关部门负责人沟通一下,商谈—下工作上的问题,又怕被人误会是拉关系,搞名堂,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邓敬森也有这种体会,总觉得正常的交流渠道不畅,与有关部门人员打交道有些尴尬。他曾经在有关场合呼吁:建立公开的、正常的议事平台让业务主管部门与承接工程单位互相沟通,建立互信;
为了开辟公开、正常的交流渠道,他给自己和公司业务干部定下一条规矩:无事常登二宝殿。就是平时要抽空尽量多到业务主管部门处走走,建立友谊,不要有事才找人家,临危抱佛脚;尤其是在没有项目招标的时候,更要多登三宝殿,千万别冷落了老朋友。能够这样做,人与人的来往就自然了,交流就顺畅了,关系也就融洽了。
他是这样做的,每到一地,无论多忙,他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工程管理部门的老朋友,请他们出来喝喝茶,聊聊天,报告一下近况。
“无事常登三宝殿”与“无事不登三宝殿”只是一字之差,却恰恰表现了邓敬森诚恳质朴的待人处事方法和与众不同的经营管理思路。
六、特种管理
要搞好一家企业,千头万绪,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不好,企业就像一盘散沙,队伍就没有战斗力,这样的企业,肯定成不了大事,做不大,也做不久。
企业管理,是重行为还是重制度?是管人还是管组织?这是一个令许多企业管理理论家争论不休的大问题。
李嘉诚的清洁人员不小心打碎了昂贵的古董,李嘉诚并没有处罚他;而一位部门经理多报销了几百块钱,李嘉诚就开除了他。这是典型的“管人”。
北京有一位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其舅舅处理一件事违反了公司制度,他就毫不迟疑地炒了他舅舅,这就是典型的“管组织”。为此事,春节他去探望他外婆时被拒之门外。
事实上,只要是能够使企业健康发展,带来长期利润,能够基业常青,不论管人还是管组织,重行为还是重制度,都是好的管理。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管理和创作一样,是没有禁区的。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需要有不同的侧重。有经验的企业家从不偏废,不管软的硬的,两手都得抓,一直抓到让自己放心为止,抓到企业经营、效益都卓有成效为止。
特种部队,在管理上自然与众不同。
邓敬森喜欢读《论语》,也赞赏前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潇洒。他认为:孔子的智慧、儒家思想这些东方哲学的精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大用处,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理念,老庄的“无为而治”和孟子的“仁义”主张,可以融入企业管理理念中。根据儒家思想,企业管理有力服、才服、德服三个层次:以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服人可以使人折服,以德服人则使人心服,是为最高层次。
他主张在企业实行“儒家管理”、“中国式管理”: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认为人是“道德人”,由此形成以尊重个人、道德教化、启迪良知为主的内在控制之道;主张唯贤是举,主张用人不在于学历和资历,强调道德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邓敬森脑筋灵活,多思善变,常常有出人意料的想法,因此,他为企业制定的管理办法也有不少与众不同之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管理企业的特点和制订的具体措施。
1、敢于朝令夕改
“朝令夕改”在一般情况下是作为贬义词出现的,用来讥讽政策、规定变来变去。但在灌浆岛却恰恰相反,“朝令夕改”是邓敬森管理的一个独特的招数。
对自己决定的事情,经过考虑觉得不怎么完善,需要修改或者废除它,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特别是有些当地方领导、大企业老总的,为了维护自己“一言九鼎”的高大形象,作出的某个决定不怎么合适或者完全错了,也不肯及时更正或废除,即使别人指出了问题,也要“死鸡撑硬脚”,以彰显自己的“一贯正确”。
邓敬森则不同,他喜欢思考,能够从实际出发,多角度考虑问题,并且处事果断,一旦发现事情进展与自己先前想法不合,就敢于及时修正甚至彻底否定自己原来作出的决定。
在一项某高速公路错台修补工程中,因为施工点分散、战线长,原来他与施工队长研究决定:施工人员在帐篷中驻扎,行李、装备随施工点转移,以减少上下班来回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发觉实际问题较多,并没有达到原先提高工作效率的设想,反而使进度减慢了。
了解这一情况后,邓敬森马上下达指令:改变原来的决定,让队伍找固定点驻扎,用车辆运送人员到施工地点开工。结果,队伍管理、设备保管、后勤供应等都方便了,工作效率也大为提高。
又如一个公路扩缝工程,原来决定添置设备、购买材料,由自己的工程队伍做,参战人员也有信心按时完成任务。进场几天后,一估算成本、效益,发觉自己人对这种工程不熟悉,进度慢,这样干下去,肯定亏本。
邓敬森得知,立即果断改变计划:不做亏本生意,将工程交给别的熟悉施工流程的队伍做。
最令人佩服的是,在建设专家接待站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未能做出充分的总体规划,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设计边建设,画好基建图纸就开工。
邓敬森对专家接待站建设一丝不苟,有些地方建好后觉得不那么理想,马上下令建筑队将其拆掉重建,哪怕浪费了材料、花费了人工,也毫不犹豫。
有建筑工人不理解,暗中议论说:建好了又拆掉,改来改去,劳民伤财,真麻烦!
我觉得:敢于把已花钱建好而觉得不理想的东西拆除、重建,是有过人魄力的表现。而敢于趋利除弊、追求完美,更是邓敬森过人胆识的体现。敢于朝令夕改,是邓敬森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独特之处。
2、制定岗位工作9规则
为提高公司二线人员的工作效率,邓敬森亲自制定了《岗位工作9规则》:
①加强学习、针对本岗位作好学习计划并认真落实。
②争取独立地、尽善尽美地完成本职工作,不要依赖上级的审阅或帮助。
③以自己的工作为中心,不插手其他部门工作,非本职工作也可不接受(主管领导安排的除外)。
④需跨部门调动人员,应向总经理或办公室主任提请。
⑤负责人须清楚本部门的工作内容,全面协调本部门的日常工作,抓好员工的思想工作。
⑥出差在外须经常性向主管领导如实汇报工作情况。
⑦经努力无法完成任务时必须尽早向上级报告。
⑧可向总经理申请变更岗位职责:
(1)去掉自认为做不好或不喜欢做的工作;
(2)可增加自认为做得好、喜欢做的工作;
(3)变更后工作量须饱和,否则待遇将被下调。
⑨本职工作变更后仍无法胜任时,可申请调换岗位或辞职。
这9条规则既规定了各岗位人员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又为他们做好工作制定了符合公司实际、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比如“以自己的工作为中心”和“可向总经理申请变更岗位职责”两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既有原则性,又具灵活性,更有创造性,是一套把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本单位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管理规则。
这是邓敬森独创的,有人称之为“邓氏管理规则”。
3、概括出“成功是一种习惯”
习惯,是人们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自觉的言语和行动。习惯有好有坏,好习惯可以帮助人使事情、事业成功,而坏习惯则会对事业造成不良影响。
邓敬森从自己办企业取得成功的经历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经验和一贯待人处事的原则归结为12条好习惯,公之于众,融会贯通到公司的管理理念中去,成为员工做事的准则,养成促使事业成功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包括:
(1)珍视时间的价值
·事前的计划能促使你把时间更好地集中运用到有效的活动中。不要让一天繁忙的工作把你的计划时间表打乱。
·建议是:懒人睡觉时,你要刻苦奋进。
·珍惜时间,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今天。今天是我们惟一可用的时间。
(2)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卓有成效的人不注重问题,而是注重机会。
·你要把一天中最优先的工作安排在你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去做,然后再做次要的工作。
·排定工作优先次序有两个途径:一是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另一个是根据事情的重要性。
·任何坐在办公桌前的人最需要的是:想出某种办法来及时提醒自己一天中要办的事项。
·不要把一些小东西——全家福照片、纪念品、纸镇、钟表、温度计,以及其他东西过多地放在办公桌上。
(3)迅速有效地作出决定
·只要有一位重要人员没有采取重要的行动,就会出现“瓶颈”现象。造成这现象的可能是犹豫不决、懒惰、优先次序不当、顽固或要求过分。
·拖延有很多外表的伪装懒惰、漠不关心、健忘、工作过量但这种伪装的后面通常只有一种情绪:畏惧。
·人应该保持适度的紧张,这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积极的紧张有很多形式,如必须在某一期限之前完成工作,认识到你的工作将受到评定和别人竞争的意识等。
(4)尽量减少书面工作
•英国著名的马科斯•史宾塞公司的格言是:“如果怀疑有用到的可能,就把它扔掉。”
•“书非借不可读也”。
•切莫不要让信函花费你更多的时间,你应该迅速而有效地处理这些信件。
(5)初始之时就怀有最终目标
•管理专家艾伦•耐克因所建议,先要问自己:“我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确定目标,以及分配时间去从事最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活动,是任何机构求得效力的要诀。
•只要你为自己制订一个完成每件事情的期限,并且尽量遵守,就能大大增进你的效率。
(6)做事决不拖延
•心理学家认为,造成拖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害怕失败,或无法面对一些有威胁性、艰难的事,或是害怕黑夜。
•做事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永远从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做起。自我承诺^完成一件工作,会使你尽力做完一件工作,但有时你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来开始行动。
•假如你被一件很复杂的工作难住甚至击倒了,你可以把部分工作委托给他人,这样避免拖延。
(7)行事讲求效率
•如果你喜欢堆积文件——假使你心里觉得有必要保留的话——那劝你改掉这些习惯,你需要的是另一种方式的协助。
•有一种可以免掉不必要的文件、又不致影响到记忆的重要方法,那就是采用“每日备忘录”。
•大多数人都不知不觉地积压文件,可是一旦你这么做了,日积月累,最后你便无法控制。
(8)懂得授权他人
•合理的授权能为你省下更多的时间,而所得成果跟你自己亲自去做一样。
•除了要求委托对象限期报告交办事项结果外,好的授权者还得向被托者提供适当的回报。
•一些公司管理者不有效运用授权制的最常用借口是:单位里缺少训练优良、合格的人才。
•授权制是一种可以用来减轻工作负担与及时完成工作的利器。但也只有在你不断发现人才,不断要求他们、提高他们的经验和工作能力时,它才发生效用。
(9)做事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具有一种使冲动服从于价值的能力。消极被动的人则受感情、境况、条件的驱使,受他们的环境的驱使。
•如果我们对自己惟一的想象来自社会这面镜子——来自流行的社会模式,来自我们周围人的见解、观念和模式,那么我们所看到的自己的图像就像站在哈哈镜前的反映一样。
•积极主动,还体现在爱他人,爱周围的世界。“爱”是一个动词,而消极被动的人使它成为一种感情,他们受感情的驱使,理解他人并保持协作。
(10)考虑问题注重双赢
世界上最富足的商人,不一定就是工作最勤奋的商人;最受欢迎的教授,也不一定是最有学问的教授;最招人喜欢的姑娘,不一定就是最漂亮、的姑娘。
(11)理解他人并保持协作
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个原则是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的关键。
(12)生活在快乐之中
•快乐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快乐的时候,可以想得更好,干得更好,感觉得更好,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
•快乐不是挣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快乐不是道德问题,就像血液循环不是道德问题一样。快乐与血液循环二者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
•亚伯拉罕•林肯说:“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如偿。,’•养成快乐的习惯,你就变成一个主人而不再是奴隶。
4、组织重于管理
要办好一家企业,设计好组织架构是最重要的。管理要靠组织,而组织更重于管理,有了好的组织,管理就能事半功倍。
商界奇才李嘉诚对搞好企业“组织”很重视,他说:“机构大必须依靠组织,在二三十人的企业,领袖走在最前端便最成功。当规模扩大至几百人,领袖还是要去参与工作,但不一定是走在前面的第一人,要大就要靠组织。”
他还说:“一个总司令,是一个集团军的统帅,拿起机关枪总不会胜过机关枪手,走到炮兵队操作大炮也不如炮兵。但作为集团军的总司令不要管这些,只要懂得运用战略便可以,所以整个组织十分重要。”
邓敬森对企业“组织重于管理”也有精辟的看法,他认为:做企业家不能专,不能钻牛角尖,不能钻进某一个项目,哪怕该项目很重要。企业家要做的事:抓全面,把握大局,知人善用;要设计好企业架构,站稳制高点,不要让小事缠住手脚。
他按照公司发展规划,精心设计了公司架构图,安排了分管业务、财务、工程、多种经营的副总经理和工程部、财务部等部门、职位,从董事长、总经理到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员、职务、职数、领导层次等等,都描绘得清清楚楚,纵不断线,横不穿插。
有了架构图,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下级该向谁请示工作,上级该向谁分派任务,就不会乱点鸳鸯谱,管理就有条不紊。
根据架构图,公司还要增加哪些部门?还要引进哪类人才?心中有数,分步实施,到时机成熟就可以按图素骥。
架构图可以根据公司发展实际情况修改完善,与时俱进。
有了良好的组织架构,管理就是高屋建瓴,纲举目张。
5、让员工明确哪些事情不能做
要规范化、高效能地管理好一家企业,除了引导员工应该怎么做,还要明确地告诉他们哪些事情不能做。
邓敬森亲自制定了《处理几个敏感问题的试行办法》,对贪污、盗窃、赌博等行为规定了严格的处理办法。
对于贪污、盗窃行为,公司除了定出处罚办法之外,还特别指明:情节严重者送交司法机关处理。
邓敬森对于赌博深恶痛绝。他很清楚为什么赌博最易在长期在外流动工作的施工队伍中发生;他更清楚赌博对一支施工队伍的危害有多大,因此立下“严规峻法”,明确对在职人员参与赌博的处罚,主要条款有:
①在职期间参与赌博者(包括非法六合彩、外围马等形式),一经查实,处以罚款:第一次参赌,每人罚扣季度奖金的40%;第二次参赌,每人罚扣季度奖金的100%。
②参与赌博的干部,除处以罚款外,降级使用,一年内不能担任部门正职;察看一年后,改正赌博恶习并在工作中表现良好者,可恢复原级别。
③参与赌博的普通员工,除处以罚款外,一年内降级使用,工资相应下调;察看一年后,改正赌博恶习并在工作中表现良好者,可恢复原级别。
④察看期间再次参与赌博者,再降一级使用。
⑤屡教不改者开除出员工队伍。
⑥对参与赌博的民工,要劝告制止,劝告不听者,立即辞退。
还规定了对举报贪污、盗窃、赌博行为的奖励办法,公布了举报电话和受理人员。
规定各部门人员要互相监督,及时坚决制止上述违规行为;如经常出现违规行为而部门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放任不管、不制止,被别单位举报或被上一级部门查获,罚扣该部门(指基层部门,如工程队、xx部等)全体人员季度奖金的20%。
由于有了明确的规定并且严格地执行,所以公司中再也没有发生过上述违规行为,员工中的正气上升,精神面貌良好,队伍战斗力增强。
6、难得“健忘”
有的领导者,对人的缺点印象深刻,对被他批评过的人和事很久都还记在心上,非常留意人家服从自己的批评了没有,改正了没有,时时要“点醒”人家,这样,使得上下关系相当紧张,他管理的单位内也没有和谐融洽的气氛。
邓敬森做事要求严格,是个完美主义者。因此,公司的干部没少挨他批评,有时甚至是很严厉的批评。
但邓敬森又很“健忘”,他批评人之后,并没有把批评放在心上,没有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而是相信人家能改正,不再重提旧事,挖人家的伤疤。
在工地上,他常常是几分钟前还声色俱厉地“骂”那些抓质量不严谨的队长,几分钟后就和颜悦色地给人家递上香烟,送上矿泉水,拍着肩膀说“你们辛苦了!”
有一次,在公司中层干部会议上,两位科室主任因完成任务缓慢,提醒几次依然故我,邓敬森气愤之下,批评他们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使他们有些下不了台。会后,他又找他们谈话,分析原因,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完全忘记了先前对他们的责备。
这种“忘记”,表现了一个管理者对部下缺点的宽容,也体现了自己的容人雅量,批评人,是为了帮助其克服缺点,而不是为了刻意揭其短,扬其过。
这样做,被批评的人反而对自己做错的事紧记在心,感谢领导对自己的宽容和鼓励,激发“为知己者死”的感情,此后做事情就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健忘”,是一种好的管理办法。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健忘”,难得“健忘”。
七、快速反应、认真落实
要办成一流的企业,一定要提高工作效率。深圳人说“时间就是金钱”,其实就是说效率就是金钱。
从事化灌这一特种行业的企业,做的好些是抢险工程,又是微利工程,所以提高效率尤其重要。效率高不高,不但关乎企业的名声,更是关系企业的生存。
邓敬森认为: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做到“快速反应,认真落实”。快速反应,企业才能有活力,有效率;认真落实,办事就不会拖拉、不会互相推倭,事情就永不落空。真正做到$速反应、认真落实,企业才能有良好的信誉,成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下面,我们从近年来广东灌浆岛完成的几个抢险救灾重要工程范例士,看看他们是如何贯彻“快速反应,认真落实”这一方针的。
1、争分夺秒
京珠高速湖南耒宜路段公铁立交桥抬升复位工程
京广铁路是我国南北交通的一条大动脉,也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之一。
湖南境内京广铁路段是全国铁路列车密度最大、通过能力最紧张的地段。上世纪90年代后期,每天开行的列车就达到226列,其中客车126列,行包列车10列,货物列车90列,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线路利用率达97%。
1999年,修建京珠高速公路湖南耒(阳)宜(章)路段时,有一个标段,高速公路要从铁路路基下面穿过,成为一个公路铁路立体交叉。
这座公(路)铁(路)立交桥设计、施工时,采用的是新技术:不是挖开铁路路基一点一点地用钢筋水泥建隧道,而是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好火柴盒形状的隧道框架桥,然后一边开挖路基、一边把框架桥顶推进去,这样既快又省,也不会切断铁路交通。
谁知,由于地基软弱,框架桥顶推进去、眼看就要完工时,桥底基土却发生整体不均匀沉降,导致铁路路基也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处达900多mm,枕木松散,铁轨成了一段圆弧,火车经过这里时要减速慢行,既影响运输效率,又危及交通安全。
阻碍大动脉畅通,非同小可!为此,铁路方面要求公路建设部门尽快提升沉降的框架桥,使铁路恢复平直、畅通。
处理软基、抬升框架桥的重任交给了了桂林科达公司,交给了邓敬森率领的工程界特种部队。
快速反应,认真落实!一接到通知,连工程合同也来不及签,施工队伍、设备就从千里之外的桂林拉到了工地。
处理沉降地层,加固地基,抬升沉陷构筑物,本来是“DCG工法”的强项,可这一次却遇到了强劲的挑战:
一是天气恶劣难以灌浆。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湖南滴水成冰,化学浆液都被冻结在灌浆管道中,难以灌注进去。
负责灌浆的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克服天冷难题:用大锅烧开水搅拌浆液;用麻包片包裹住灌装管道保温,减慢桨液冻结的速度;加大灌装压力,使进浆速度加快……通过这些措施,克服了天气寒冷难以进浆的困难。
二是火车频繁通过的困扰。框架桥沉降后,为了使变形的铁轨尽量平直,使火车能尽快安全通过,那段时间,铁路方面派了十多名工人,在该路段展开“车过人进”的拉锯战:火车通过时,路基被沉重的列车压得沉陷了下去,铁轨变弯,火车一通过,工人们就冲上路基,往枕木下填塞石渣,把铁轨垫平。
灌浆开始后,框架桥基底软土被加固,把整个框架顶了起来,路基也逐渐被抬升,这样,垫进去的石渣又要取出来,才能使铁轨保持平直。
为了保持铁轨平直,就要不间断地坚持监测,一发现铁轨抬升了马上就要取出石渣,以免抬得太高。火车每5分钟过一趟,要抓紧这5分钟时间取石渣,就象打仗一样,争分夺秒,车过人上,车来人退,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大意。
经过紧张的施工,框架桥被慢慢抬升到原设计的标高,最大抬升值达到960mm,铁路路基稳稳当当,铁轨恢复了平直,火车又能风驰电掣通过了。
通过灌浆整体抬升框架桥和整段铁路近1米高,这在化学灌浆乃至建筑工程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2、胆大心细
广西某高速公路桥桩基工后灌浆加固工程
2002年6月,广西某高速公路一座大型桥梁桩基施工至地面高程时进行抽芯检验,发现2#、3#桩桩底有2〜3米的强风化层,该强风化层破碎、软弱,承载力无法达到端承桩的设计承载要求。
该高速公路桥所在地是石灰岩地段,地质复杂。两座桥桩的桩底落在强风化层上,等于在此桩上建起的桥墩也没有落在实处,大桥有两个支点是悬空的,对大桥的安全使用和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有关部门立即召集桥梁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对策。
桩底凌空,通常只有一个处理办法:就是炸掉桥墩,重新进行桩基施工。这样做花费很大,工期较长,影响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时间。
有人建议使用化学灌浆,还先后找了几支队伍来看过,可是都不敢承接,难度太大了,做不了。
有人提出找桂林科达公司。邓敬森应邀到实地看过,又研究了地质资料,建议使用高压旋喷技术对悬空的桩基进行工后灌浆加固,这样花费比较小,工期也较短,不会影响原定的高速公路通车日期。
高压旋喷是一门新技术,以前在房地产基建工程中用来处理过软弱地基,但未曾在公路、桥梁建设中使用过。
两个办法摆在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面前,是炸掉重建?还是采用高压旋喷工后加固?互相比较,各有利弊。
经过反复比较、研究,专家组认为邓敬森的建议既大胆,敢于创新,又有科学根据,是个可行又可靠的方案。他们从善如流,决定由桂林科达公司采用高压旋喷化学灌浆技术,对桩底以下的强风化层进行加固处理。
秉承一贯的“快速反应”作风,桂林科达的施工队伍一接到进场通知,很快就进入了阵地。
旋喷灌浆又叫半置换灌浆,其原理和做法是:利用工程钻机钻孔至设计处理深度后,用高压泵通过安装在旋喷杆底端的特殊喷嘴向周围土体喷射高压射流,同时旋喷杆边旋转边提升,高压射流将一定范围内的土体结构破坏,切割岩层,强度低的被射流打成浆状随高压水送出地面,强度较高的成为骨料被强制与同时喷进的速凝固化浆液混合,凝固后便在土体中形成具有一定性能和形状的固结体,置换被切割的软弱基土、烂泥、风化的碎石,成为坚实的基础。
此事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要心细如毫发,手巧胜飞针。
此工程有两大难:
一是孔深,必须达到要求。桩端离地面约30米深,在地面钻孔,要穿过桩体后再往下钻3米,离桩端又不能太远,太远会增加灌浆量,增大成本,但也不能太近,太近旋喷形成的桩基体积小,承载力不够。就是说,钻孔的方位要准确。
同时,钻孔的角度也要恰到好处。在地面往下钻30多米深的孔,如果进钻角度倾斜了,上面差之毫厘,下面谬之千里,就会不知钻到什么地方去了,前功尽弃。
在钻孔钻到桩底时,技术人员发觉桩底的强风化层厚度超出了3米。按桩基工后灌浆技术规范和应甲方的要求,需要加深钻孔深度,一直钻过桩底近9米时,才达到弱风化层面。这样一来,该工程钻孔的最大深度超过40米。
二是桩基部位的溶洞大,用普通旋喷方法,灌下去的浆液很快就会淌开流失,难以形成岩基,要使浆液在指定地位固结,层迭立起来,不向周围淌开流失,必须一灌下去就立即凝固。为此,他们配制了专门的速凝浆液,使用“速凝旋喷技术”,这才达到工程的要求。
经过10多天日夜兼程地施工,该大桥桩基工后灌浆加固工程胜利完成了。通过高压速凝喷灌,原来几埤悬空的桩底穿上了一只四方型的“大鞋”,这只“鞋”鞋底厚5米,重达400吨,桩基套进“鞋”内3米,被“鞋”牢牢地承托着,稳如泰山。
经监理部门检测,经“化灌+高压旋喷”处理后,在桩基底部形成了一层人造基岩,基桩到达并进入基岩,处理后的土体抗压强度达26MPa,比原设计大于6Mpa的要求超过了4倍多,工程质量完全符合要求。
排除了隐患,该大桥建设进展顺利,高速公路如期竣工通车。
桩基工后灌浆能够成功实施,大桥能够迅速排除险情,除了邓敬森敢于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大胆提出把高压旋喷技术运用到桥梁建设施工中去之外,专家组能够从善如流,敢于采用新技术,也是一个决定因素。
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公司又先后在广西桂林两江机场高速公路迴龙桥、广西平陆公路瓦窑大桥使用该技术加固桥墩、桥台,解除了这些交通要道的行车隐患。
3、救灾如救火
奋战16个小时,使广深准高速铁路恢复通车
2002年7月,广州地区接连下了几场大暴雨,部分地区积水成灾。广深准高速铁路K5+22标段路基因为被大雨一连几天冲刷、泡浸,基土软化,枕木松脱,铁轨下沉,不能通车。
广深准高速铁路是来往广州、香港的重要通道,每天开通客、货运列车数十趟,运送旅客数以万计,货物成万吨。
列车不通,事出突然,买了票的旅客只好退票,不愿退票者则用汽车将旅客转送到下一站再上火车,十分不便,造成一些混乱。
香港有的新闻媒体对此事作了报道:说广州发生了“火车搭汽车”的特大新闻,轰动一时。
广深铁路公司和国家铁道部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铁道部领导打来电话,询问情况,要求迅速排除障碍,尽快恢复通车。广深铁路公司总工程师罗清明等连夜赶到现场,察看灾情,部署抢险。
目睹严重的灾情,广深铁路高层领导心急如焚,连夜召开战地会议,研究决定:组织专家和专业队伍,落实财力、物力,调动一切力量、全力以赴抢险救灾,一定要在两天之内修好路基、铁轨,恢复通车。
具有丰富抢险救灾经验、打过无数硬仗、胜仗的桂林科达公司又主动请缨上阵。由于“工程界特种部队”的声誉和“DCG工法”的神奇,众望所归,桂林科达公司再次被选为攻克难关的主力部队。
救灾如救火,又是连工程合约都来不及签订,抢险队伍便进场了。
邓敬森向罗总立下“军令状”:24小时内保证把路基调平、加固,在其他队伍的配合下,使铁路恢复正常,保证列车畅通。
施工队伍当晚进入了阵地,挑灯夜战。
邓敬森总经理和公司技术总监熊厚金教授亲临现场指挥。使用“DCG工法”,用专门配制的速凝浆液注入被水泡浸成烂泥的路基中,奇迹立时凸现:烂泥变成了石块一样坚硬,沉陷的地方被迅速抬升。
天刚破晓,便传来捷报:沉陷的铁路路基基本调平、加固。接着,重新铺设好被冲得七零八落的枕木,清理、固定泡浸在泥污中的铁轨……
仅用了16个小时,便打了一场大胜仗!赢得精彩,赢得痛快!洪水肆虐造成的险情完全排除,路基稳固,铁轨平直,被冲毁的广深准高速铁路K5+22标段完全修复,火车又呼啸着飞速通过。
完工之后,桂林科达公司仅向广深铁路公司收了12万元工程费。
原来计划要花200万来解决问题的,想不到只花了十来万,广深铁路方面十分惊讶、佩服:拉来那么多设备,动用那么多工人,专门配制了特种材料,又是抢险救灾,但只是照普通工程结算,收这么一点费用!
此事受到广深铁路高层领导的赞扬,广深铁路公司向桂林科达公司赠送了锦旗,上面写着“救危抢险,质优高效”八个大字;又向邓敬森颁发了奖状,表彰他为铁路迅速恢复通车作出的贡献。
广州的新闻媒体报道了抢险的经过,香港新闻媒体对这么快就恢复通车也作了报道,比“火车搭汽车”的新闻更加精彩,更加轰动。
川流不息的广深准高速铁路,记录下这一永恒的精彩。
4、兵贵神速
广西桂林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教学楼抢险救灾工程
2004年7月,桂林科达公司在广西桂林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地质灾害抢险工程,受到桂林市有关部门的赞扬。
桂林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是桂林发展教育产业的重点工程。学校的主体工程教学大楼已经封顶,正抓紧进行内外装修,计划9月份投入使用。
7月初,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场暴雨过后,该大楼一根承重柱柱基周围的基土突然坍塌,形成了一个直径5米、深3米的陷坑,柱础位移、悬空,柱子倾斜达155mm,大楼二楼的面板被牵扯倾斜、开裂,情况十分严重!
施工单位以为是一般的基础不稳固问题,就用水泥沙浆浇铸到陷坑中去,想把它填平,谁知此坑象个不底洞,填了好多水泥沙浆进去都填不满,再请来一支灌浆队,用灌注水泥&方法处理,也毫无效果。
柱子还有继续位移的趋势,陷坑也在扩大、加深。
这看起来是一场地质灾害,实际上是设计者的疏忽造成的失误,没有彻底探明这一带的地质情况。
建设主管部门——桂林建设规划委员会连忙召集有关部门专家研究对策,邓敬森也应邀出席。
会议上,专家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好几个方案,但都被认为不是很可靠,未获通过,未被采纳。
邓敬森提出:我可以用化学灌浆消除地质灾害,让位移、倾斜的柱子完全复位。
与会人员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去评价这个方案?
建规委的领导是了解邓敬森的,知道他不会在这种场合开玩笑。便问他要多长时间能够把它纠偏、复位,排除险情?
邓敬森郑重其事地回答:“三天之内。”
此言一出,与会者更是大吃一惊!有的在窃窃私语,似乎不敢相信;有人更是显出不屑一顾的神色,低声说:他是在吹牛!
建规委的领导知道邓敬森对这项抢险工程已心中有数,就向业主建议让桂林科达公司承担这一重任。
没有人提出更好的办法。业主也只好同意让桂林科达试试看。
邓敬森可不是抱着“试”的心情做事的,他已经胸有成竹,不干则已,干则必胜。
兵贵神速,邓敬森毅然放下公司在做的其它工程,在还未正式与业主方签订合同时,就急急如律令调动人马,不远千里从桂南、广东调遣精兵强将、重要设备进入阵地。
7月23日晚,抢险战斗打响。
邓敬森查阅过工程资料和地质资料,他判断,这个地方是石灰岩地带,柱础部位下边肯定是有个溶洞,连接着暗河,前段时间下了几场大雨、暴雨,使溶洞塌陷,柱础悬空。灌注水泥沙浆也好,一般的化学灌浆也好,因凝固时间慢,流进了暗河中,未曾固化就被冲走了,所以劳而无功。
他对症下药,决定使用“DCG工法”和速凝浆材“DCG979”来解决这一地质灾害造成的难题。
岂料,当晚开工不久,钻机的马达就烧了,没有备件,必须去买,否则无法开工。此时已是午夜时分了,店铺早已关门休息,怎么办?若等到天明再买?岂不耽误时光?
邓敬森决定:连夜去敲店铺的门求购。他亲自开车,敲开一间间机电商店的门,询问有无同样型号、规格的马达卖?
皇天不负有心人,问到第三间时,就把马达买到了,钻机又开动起来。
工人们分日夜两班轮流作战,人休息而机器不停。邓敬森则日夜连轴转,在现场指挥调度。
仅仅干了一日一夜,成效立显:经速凝化学灌浆后,灌进陷坑的填充物不再流走了,水泥柱子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慢慢复原、垂直。
再经过一日一夜连续作战,坑洞被填平了,沉陷的柱基也被灌注坚实,地面恢复了平整,二楼开裂、下沉的楼面板也被抬升、复原。
在场的工程监理人员无不啧啧称奇,赞叹说:“这是在变魔术!有看头!”还打电话让熟人、朋友来亲睹这一奇迹。
经监理部门用仪器测定:加固后的柱基已纠正至原设计要求,加固后的基础承载力多140Kpa。地质灾害造成的险情完全被排除了!
从开工到纠正、复位,排除险情,还不到三天时间。
桂林建规委、建筑设计院等单位领导先后到现场察看施工过程,对“DCG工法”和“DCG979”浆材的神奇功效连声称赞:“奇迹!这真是奇迹!”对这.次地质灾害抢险成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们对邓敬森说:今后你们在桂林的工程,都是“免检产品丨”
桂林日报、电视台等当地新闻媒体也派记者到现场采访,对抢险作了生动的报道。
八、确立独特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1、建设企业腾飞的基地
桂林科达公司本部设在桂林,在广西柳州、贵港、南宁等地都有业务办事处,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需要有一个大型后勤补给基地的问题就提到邓敬森的考虑事项之中了。
在做双捷拦河坝加固工程时,邓敬森在阳江逗留了一段时间。有人告诉他:有一处旧厂房最近要拍卖,建议他买下这片废弃的厂房。
邓敬森抽空去实地考察了一下,觉得那的确是一个好地方!占地面积相当大,总计120000平方米;内有一个小湖泊,清水粼粼,碧波荡漾;还有16000平方米的厂房;地处阳江市区城乡接合部,离市中心不远,既安静,又繁荣,是个既能发展事业,又可安居的地方。
这里原来是阳江某化工厂的17房。该厂上世纪80年代是阳江一家著名企业,曾经一度辉煌,因为种种原因,90年代就逐渐衰落,最后倒闭了。
荒废了几年,这一片厂房已被荆棘蓬篙占据,野草长得比人还高,连道路都淹没了,荒废的车间门窗脱落,玻璃破碎,到处锈迹斑斑,蛇鼠在墙内打洞安身,鸟雀在树上筑巢繁殖,落叶与长风齐飞,污水共泥泞一色。
许多人来看过现场,都摇头离去。因为是工业用地,想用地皮来搞房地产开发要补办手续,补交一大笔钱,所以房地产商不感兴趣。拍卖场上竞争并不激烈。
2001年,邓敬森通过竞拍得到了这块地,包括近2万平方米的厂房、仓库等建筑物和大批已经成荫的绿树。有人笑他:这样一块地,买来做什么?把钱白白丢了,还不如丢下漠阳江,还能听到回响呢!
邓敬森自有他的打算:几年来,他一直在外省打拼,但广东的市场还未开发,虽然也注册了“阳江市科达化灌工程公司”,但只是零敲碎打地做过几项工程,影响和收益远不及在广西、湖南。广东是个经济大省,化学灌浆市场非常巨大,进军广东,开拓广东的化学灌浆市场,在广东大展宏图,是他多年来的心愿。
购下阳江这块地,就是他在广东开拓事业的第一步,也是他筹办大企业、建设大基地的重要措施。
他指挥员工清除荆棘,铲掉杂草,消灭蛇鼠,安置鸟雀,清理旧厂房,把旧车间改建成办公楼和员工宿舍。
他利用一湖碧水,满园绿树,营造出一个环境清雅、鸟语花香、功能齐全的办公、居住环境来。
2002年6月,邓敬森注册了“广东灌浆岛路桥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广东灌浆岛”),是一家集团公司。这标志着他在化学灌浆事业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大规模进军广东和全国化灌市场的号角已经吹响。
有了良好的立身之地,公司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平台。325国道边那一片原来废弃的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广东灌浆岛集办公、科研、生产、培训、后勤补给和多种经营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
2、大禹文化与企业精神
要创办一流的现代企业,基地、设施等硬件固然重要,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软件更是不可或缺。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提炼与精华、深化和拓展。
企业精神就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体现在经营实践中,体现在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把企业的全体成员召集在这面旗帜之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企业内部召唤起员工的责任感,制造一种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理解信任、真诚团结的良好氛围,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合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家的素质和决策力决定的。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宣传推广者。
灌浆岛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是邓敬森确立的,他是灌浆岛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宣传推广者。
早在广化所的灌浆公司工作时,邓敬森就思索过化学灌浆这种四海为家的工作的特点和它对社会的意义与贡献,考虑过要用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去统一灌浆队伍的意志和信念,也就是为灌浆企业确立什么样的企业精神文化?
他记得小时候读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回味再三,觉得:搞化灌的人跟当年治水的大禹有很多共同点,大禹精神最适合作为灌浆岛的企业精神!
他找来资料,进一步详细地了解大禹治水的种种传闻,经过深思熟虑,把大禹的事迹归结为“禹皇文化”。其精髓是:大禹治水是造福社会的英雄壮举;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大禹治水时采取的“壅塞不如疏导”的方针。
“禹皇文化”这些精髓与灌浆岛的宗旨不谋而合:消灭路桥症害也是为民除害,挑战世间沉斜裂漏,扮美天下大道康庄也是造福社会;灌浆岛员工为了工作,也是常年累月在外奔波,常常要“三过家门而不入”;尤其是“疏导”的思想方法,更是灌浆岛要发扬光大的重要内容,许多重大决策和发展战略,就是根据“疏导”的思想来制定的。
在“禹皇文化”的基础上,邓敬森又概括出灌浆岛的企业精神,就是:“以敬业、睿智的圣贤——大禹为楷模,挑战工程业界世界难题,振兴民族科技。”
这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切合实际,富有个性,有独特魅力,为别人不可模仿。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企业发展、兴衰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确立了企业文化,使灌浆岛人有了统一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为大家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为建设强大的灌浆产业王国而努力。
邓敬森还亲自设计了灌浆岛的标志,选定了灌浆岛的旗帜,撰写了《灌浆岛之歌》的歌词,通过征集作曲,录制了《灌浆岛之歌》在员工中教唱,还总结了33条灌浆岛观念……这一整套文化工程的制定和实施,为企业腾飞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接触过灌浆岛的人,无不为它的企业文化的独特、个性鲜明而折服。
九、特种部队军威壮
1、再创出色战功
走出夹缝的广东灌浆岛,有了坚实的产业基地,有了先进的企业文化,有了独特的企业精神,再加上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就像乘上了运载火箭,以宇宙速度飞快发展。
在业务上,公司接连完成了几个重大工程,在高等级公路养护领域立下了出色的战功,确立了“公路灌浆大王”的地位。
(1)战胜“鬼坡”
广西南坛高速公路是广西通往云南、贵州的交通主动脉。
这条高速公路的K16+900、K17+600路段,一边是陡峭的山坡,一边是开阔的河谷,有一段长近千米、高百余米的大型边坡。
这里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地质灾害频繁,未修高速公路前,山体经常无缘无故地大面积崩塌,发生过多次大型的泥石流,景况令人震惊,因此当地人称其为“鬼坡”。
在修筑高速公路过程中,每逢暴雨都会引发这里的山体滑坡,大面积塌方把路面完全堵塞。先后有4支工程队进场,采用多种办法治理过5次这个边坡,但收效甚微。
2004年5月中旬,南坛高速公路刚刚通车半年,一场暴雨过后,“鬼坡”又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百米高边坡上铺砌的石块被泥石流冲刷下来,堵塞了公路的排水沟,散落在路面上;高坡中间凹陷进去一个大洞,像魔鬼张开的血盘大口,仿佛要吞噬路上过往的车辆;巨大的石块半藏半露在山坡上,像魔鬼口中的獠牙,随时都会咬人;浑浊的黄泥水像魔鬼贪馋的口涎从山体流淌出来,浸淫在路面上……
面对“鬼坡”的凶恶和挑战,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领导下定决心:一定要战胜这里的地质灾害,彻底整治好这一边坡,使“鬼坡”这次肆虐成为它最后的疯狂!
经过再三研究,他们决定把征服“鬼坡”的重任交给广东灌浆岛公司。
保证大动脉畅通,刻不容缓!广东灌浆岛又一次受命于危难之中,承接了这一艰巨任务,迎接挑战,解决难题。
6月11日,施工队伍进场,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始工作,打响了征服“鬼坡”的战役。
这一年6、7月间,全国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有些地方超过了历史纪录。高速公路上更是热不可耐,太阳暴晒下的路面,温度超过摄氏40度,上晒下蒸,人就是不干活站在那儿都会汗如雨下,把衣裳湿透。有时,万里晴空又会突然降下泼瓢大雨,空旷的路上无遮无盖,只好任凭雨水冲刷。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吓倒广东灌浆岛的员工,大家以大禹为楷模,发扬战天斗地精神,迎难而上。大家乐观地说:太阳晒当焗桑拿,大雨淋是冷水浴,战天斗地是我们的强项,一定要战胜“鬼坡”!
为了根治“鬼坡”,邓敬森对症下药,决定使用最新发明的专利技术——“树根桩+化学灌浆”边坡加固技术。这一技术问世后,已在其它地方进行过多次小规模试验,效果显著,但在如此大的面积,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使用,还是第一次。
由于这是一项新技术,员工还未熟习,所以邓敬森不敢怠慢,每天身先士卒,马不停蹄地在工地上现场设计、指导,对每一个“树根桩”的位置分布、“树根桩”钻孔的角度,灌浆的部位、深度和进浆量等都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务必按技术要领去做,遇到问题,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商讨对策,采取措施,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钻孔是灌浆的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工程按时完成,工程部采取“双保险”措施安排本公司钻机钻孔,又雇请了专业钻机队,双管齐下,加快钻孔进度,为按时完成任务打好基础。
经过半个月的奋战,成效初见:K17+600边坡在“树根桩+化灌”作用下,稳定无恙;K16+900边坡也初步稳定了下来。
然而,战胜“鬼坡”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加上天气变化无常,频降大雨甚至暴雨,给工程带来很大的困难,使灌浆岛人面临严峻的考验。
7月5日,大雨下了整天彻夜,经过半个月辛劳才初步稳定的K16+900边坡出现反复:边坡东半部局部又出现滑移,还被大雨推倒了5组尚未达强度的“树根桩”桩头,已经封闭的坡顶又拉开了2至3厘米宽的裂缝,边坡又在蠕动。
工程技术人员再三仔细勘察,发现该坡土体属“饱水性”土层,十谷松散软弱,部位几近“流体”,发生“泥石流”的体积又非常大,因此,固结坡体并不容易。
面对新险情,邓敬森立即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增加灌注水泥,加大速凝浆灌注量,确保快速固结烂泥。
老天似乎要有意为难灌浆岛人,整个7月中旬,雨下个不停。员工们冒雨战斗,抓紧“树根桩”施工,并且抓住降雨暂歇的时机灌浆,防水、排水等措施也同时并举。
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K16+900的东半坡终于稳定下来了,坡顶的裂缝不再扩大,发生位移的大石头也不再滑移,胜利在望。
可是,“鬼坡”仍不甘心就范,在伺机反扑,想法咬人。7月19日,一连几天暴雨,刚稳定数天的K16+900东半坡又出现险情:约4、5万立方米“准泥石流”蠢蠢欲动,破坏力极大,20多组“树根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整个桩被连根拔起,被“冲”了出来,平整好的坡面多处严重开裂。土体裂纹密布,一直不停滑动,并且有不少松散硬石夹杂其中,导致施工困难,局部工程效果欠佳。
关键时刻,公司研制的快凝化学浆材“DCG979”起了重要作用,凝固时间在几秒到几分钟之内调节,使饱水性土体迅速析水,快速固结。
公司又调兵遣将,增加人马,决战“鬼坡”的兵力增至120多人,化灌、树根桩、锚杆、土钉、坡面、砼面梁、水沟、平台以及深层排水等工程全面铺开,力争尽早彻底清除隐患。
全体参战人员争分夺秒,昼夜施工,使“树根桩”+化学灌浆尽快发挥作用,有效制服“鬼坡”的反扑。
在抢险中,灌浆岛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工地上,漫山遍野布满了灌浆岛旗帜,挂出了“奋战30天,誓夺边坡抢险工程胜利”、“树根桩+化学灌浆是战胜边坡滑移的法宝”等大幅标语,鼓舞着员工的斗志。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边坡抢险工程胜利完成。
8月25日,灌浆部位全部固结,“树根桩”像老树盘根似的把松散的泥土固结在一起,整个边坡被加固成坚实的整体。
9月初,一场下了一天一夜的暴雨,给抢险工程一个质量检验,任由雨水、山洪冲刷,坡体纹丝不动,没有一点松动滑移的迹象。
“树根桩+化学灌浆”工法锚固边坡成功了!
“鬼坡”被英勇善战的灌浆岛人制服了!
制服“鬼坡”再一次向世人昭示:在善于创造新技术,不断研制开发^材料的灌浆岛人面前,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战胜了“鬼坡”,使广东灌浆岛的名声更加响亮!
(2)烂路变新路
325国道是我国南北交通的一条大动脉,每天通过的车辆川流不息。
阳江市茶山收费站路段路面破裂是阻碍325国道交通顺畅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由于长期被路边洗车档的污水泡浸,路基受水扰严重,加上很多车辆严重超载,沉重的车辆不停碾压,使路面不堪重负,导致该路段从里到外病害都十分严重:路基软弱沉陷,板底脱空,翻浆唧泥,面板凹陷,破碎,错台,坑洞、坑槽,崩边……路面四分五裂,成了大花脸。
车辆从这段路驶过时,“跳车”十分厉害,“咚咚咚”、“嘭嘭嘭”响声不断,车身摇摇晃晃,不得不减速慢行,如果稍不留意,还会造成事故。
几年来,这段路每年都要换板翻修。由于路基软弱的“病根”未能得到有效处理,路基软化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治标不治本,换板不久又会旧病复发。
2004年11月,换板后不到10个月的路面,又变得破烂不堪。
此际,面临国家公路建设大检查,检查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国家对该地区公路建设的总体评价和今后的投资。因此,彻底整治好这段路,是摆在公路业主面前的一个迫切愿望和紧迫任务。
经过调查研究,比较过各公路养护单位的实力,业主把彻底治理好这段公路病害的重任,交给了有公路养护国家级最高资质类资质的广东灌浆岛公司。
这是广东灌浆岛定鼎阳江后第一次在家门口向人们展示自己形象的工程,也是广东灌浆岛进军广东公路养护市场打的第一仗。
这一仗必须打赢,必须打好,成为全体灌浆岛人的共识。
邓敬森率领工程技术人员亲临现场,仔细诊断,查出了病害的“病源”和“病因”:是水扰导致路基软弱。他决定采用对付这些公路病害的“法宝”—“病害砼路面原位综合治理技术”,对该路段从路基到路面进行全面的、标本兼治的原位处理。
“病害砼路面原位综合治理技术”包括了“DCG工法”、“复合式板底脱空灌浆”、“裂缝修补”、“错立平凹陷、坑洞填补”和“防水处治”这五项技术(俗称“五合一技术套餐)”是根治病害砼路面的法宝。
11月15日,整治工程全面铺开。治理过程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采用“DCG工法”和“复合式板底脱空灌浆”技术,加固\.5至3.0米深的软弱路基,填充固结脱空的板底,同时对沉陷面板或错台实施“精准调平”,使路面恢复平顺,消除“病根”。
在一般情况下,使用“DCG工法”,灌浆孔深1.5至3.0米深就行了。但在施工中发现:该路段损坏的实际情况比原来预计的要严重得多,有些部位板底的软弱土体几近流体,φ40镀锌管用人力一下子就可插进数十公分,要钻进4至6米深才达到密实土层。
面对出现的新情况,工程技术人员及时调整了施工方案:加深钻孔,以确保清除病根,调整后的处理深度为4至7米。
施工人员发扬睿智顽强的“灌浆岛精神”,分成日夜两班连续作战,人休息而机器不停。
由于处理软弱土层深度加大了一倍,公司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成倍增加,因此比原定计划延长了16天才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消除了该路段病害的“病根”。
第二步,使用“裂缝修补”、“错立平、坑洞填补”、“防水处治”等技术和新材料,对坑洞、裂缝、麻面等表面病害进行粘结填补,恢复面板完整和美观。
这一阶段的施工,就象姑娘绣花一样,要求心细、手巧,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笨重的冲击钻在员工手中变成了轻巧的绣花针,路面上一处处的沉陷,一条条的裂缝,一个个的坑洞,一道道的错台,一块块的崩边,一点点的麻面,都被他们缝平绣好。
2004年12月17日,经过33天的紧张施工,整治工程完成了。
该工程共完成“路基路面原位综合治理”1895.5平方米,其中:加固处理软弱土体8000立方米,调平凹陷路面面积1200平方米,填充固结脱空面板1800平方米;修补裂缝650米,嵌缝1050米;另外,还处理了坑洞(槽)、崩边、错台等共约96平方米。
经过综合治理,该路段的软弱路基得到了充分加固,板底脱空、翻浆唧泥完全消除;路面凹陷由原来的106mm降低到7mm;错台由原来最大的100mm降低到6mm;治理范围内20米拉线,间隙≤8mm。
该路段的病害彻底消除了!整治好的公路,修旧如新,路基坚实了,路面平整了,坑槽没有了,“跳车”消除了,路容路貌和原来的基本一致,没有用“换板”方法处理时留下的一块块“疤痕”、一幅幅“补丁”。
烂路成了平路,成了新路,在“国检”中,得到检查团的一致好评。
这里也成了该公路公司的一个样板工程和参观点,他们经常带领客人来看,在他们面前展示其养护公路的成绩。
不久,该公司又把325国道阳江路段的路面调平工程交给灌浆岛。
广东灌浆岛凭借此一战役的胜利,敲开了广东公路养护市场之大门。
2、16个“第一”
从创办桂林科达公司到成立广东灌浆岛公司,几年来,邓敬森率领队伍在化灌领域纵横驰骋,北战南征,创下了中国化学灌浆界的“16个第一”:
(1)“采用‘DCG工法’路面调平”全国第一
1997年起,对广西、湖南、浙江等省、区的高速公路的2000多个沉陷跳车部位,采用“DCG工法”进行精准的加固与调平处理,取得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2)“化学灌浆围水固沙”广西第一
1998年,在广西合山高速公路挖孔桩施工时首次使用围水固沙化灌新技术,高效快捷地解决了桥墩施工时涌水涌沙的难题。
(3)“深层搅拌加固公路软基”广西第一
1998年,在修筑宜柳高速公路时,率先使用深层搅拌技术加固软基。此工程被称为“广西公路第一搅”。
(4)“沉陷(位移)的大型桥台抬升复位”全国第一
1998年5月,广西隆安右江大桥0#桥台发生位移,1#桥墩沉井与桥墩交界处出现裂缝,第一跨拱顶下沉,情况岌岌可危。公司使用“DCG工法”,不用凿开桥墩,不用影响通车,仅用40多天,就修复了大桥,实现抬升、纠偏、复位,使桥面平直,桥台稳固。
(5)“高速公路路面裂缝大规模修补”广西第一
1998年,率先采用新浆材、新工艺,对广西钦防、南北高速公路的路面裂缝进行大规模修补,效果较好。
(6)“板底灌浆”广西第一
1999年,率先在广西桂柳高速公路对翻浆、板底脱空的路段进行板底灌浆治理,拉开了广西高速公路板底灌浆的序幕。
(7)“桩基工后灌浆加固”广西第一
1999年,首次采取“桩基工后灌浆加固”技术,解决了柳王高速公路某桥不均匀下沉问题,摩擦桩的桩顶承载力提高了83%。
(8)“高速公路系统房屋补漏”广西第一
1999年起,对广西高管局下属的高管处、高管所、服务区的楼房采用化灌方法补漏,是第一家在广西公路系统开展这类服务的公司。
(9)“‘DCG工法’整体抬升下沉的框架桥”全国第一
2000年1月至9月间,采用“DCG工法”对湖南省耒宜高速公路的2座框架桥以及怀化某铁路框架桥进行无损的整体抬升,最大抬升量960mm。
(10)“化学灌浆加固边坡”广西第一
2000年7月,采用化学灌浆技术,对广西桂海高速公路洛维大桥柳州岸因洪水冲刷大面积坍塌的桥墩紧急抢险,仅用8天时间便化险为夷。
(11)“化学灌浆处治下沉、漏水的通道”湖南第一
2000年,采用化学灌浆技术对湖南省的耒宜、湘耒、衡枣等高速公路的40多个下沉、漏水的通道进行加固、抬升和防渗处治,质量优良。
(12)“楼房加固纠偏”湖南第一
2001年8月,采用化灌技术对湖南耒宜高速公路管理处以及公平服务区下沉开裂的楼房进行无损加固纠偏,效果极其显著。
(13)“高压喷射灌浆加固”广西第一
2002年,在广西南坛高速公路良凤江桥、水南高速公路某段路基率先使用高压喷射灌浆补强加固,效果显著。
(14)“‘树根桩+化灌’加固边坡”全国第一
2003年起,在全国第一个采用“树根桩+化灌”技术,对广西南坛高速公路、兴六高速公路一批病险边坡加固,立竿见影。
(15)“路面错台修复”全国第一
2003年,首次使用新产品“错立平”,修复了广西桂海高速公路大批路面错台,消除了“跳车”现象。这在全国也是第一次使用“错立平”新材料、新工艺修复路面错台。
(16)“病害砼路面原综合治理”全国第一
2004年,率先使用“病害砼路面原位综合治理”技术,对广西钦防高速公路沿线43个部位、325国道广东阳江茶山收费站路段、广东佛开高速公路的K44、K59路段的沉陷“跳车”、面板破碎等严重病害进行原位修复,消除“跳车”,使路面平整如新,取得良好的效果。
十年磨一剑,终于吐光华。
经过十年的奋斗,邓敬森和他的公司终于冲出了夹缝,打造出了一支军威显赫的“工程界特种部队”。
今天的广东灌浆岛,是中国科学管理示范单位、中国化学灌浆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锚固与注浆专业技术协作网网员单位、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学会理事单位、中^公路学会会员单位,是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公司旗下有“桂林科达化学灌浆有限公司’”、“阳江市科达化学灌浆工程公司”、“广州爱克思环保材料技术研究所”、“灌浆岛原位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北海灌浆岛公司”、“灌浆岛专业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灌浆材料厂”、“灌浆设备厂”等企业和化学灌浆、高喷、深搅、锚固等工程队42个,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400多人,能完成抢险救灾、地基处理、帷幕止水、大坝整治、边坡支护、防水堵漏、铁路、公路、机场、港口、隧道维修、养护等工程施工,能在各种恶劣条件下“省、快、好”地完成任务。
广东灌浆岛以其辉煌的业绩和显赫的名声,在中国化学灌浆界堪称翘楚,屡获殊荣:
2004年10月,在张家界召开的第十次全国化学灌浆专业会议上,广东灌浆岛被推选为“中国水利学会化学灌浆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单位”,邓敬森也被推选为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
2004年10月,邓敬森作为特邀嘉宾,被邀请出席全国科技盛会——第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并被安排在论坛上发言;
2005年11月,广东灌浆岛被选定为“首届中国化学灌浆论坛”的承办单位,邓敬森被推举为论坛秘书长兼执行主席;
“首届中国化学灌浆论坛”在广东灌浆岛公司举办。论坛组委会决定:“中国化学灌浆论坛永久性地址”、“中国化学灌浆专家接待站”、“中国化学灌浆技术(阳江)培训中心”、“中国化学灌浆陈列馆”、“中国灌浆网工作站”皆设在公司基地内。这是中国化学灌浆界学术组织、团体、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对公司成绩和地位的肯定;
2005年11月,广东灌浆岛被定为国家《混凝土裂缝注浆用的环氧树脂浆材》行业标准参加编制单位;
2005年12月,邓敬森被评选为“第四届中国企业创新优秀人物”,并且被邀请出席在北京举行的颁奖大会;
2005年12月,邓敬森先生发明的专利技术“高速公路混凝土面板错台的快速修补施工方法”荣获第七届“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被邀请参加于2006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
2006年4月,广东灌浆岛被评为“中国科学管理示范单位”,邓敬森被评为“中国科学管理杰出人物”;
2006年6月,邓敬森作为特邀嘉宾,被邀请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06全球华人企业500强”颁奖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