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公司动态
点击数:188 添加日期:2013-11-13 15:58:33爱国助学兴振南阳堂号,敬德敏行扬播东汉家声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宗亲、嘉宾、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虔诚而喜悦的心情,在古色古香的龙山祠里隆重举行“第四届阳江邓氏奖学大会”。在此,请让我代表“阳江邓氏宗亲理事会”,向前来参加大会的各位宗亲代表、各位来宾朋友表示热烈欢迎!
      爱国,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对于老百姓,首先就是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风土人情、宗族文化……多少人事业成功后,不管他有多“发达”、多辉煌,走得多远,终归是“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寻根问祖的情愫,是海外赤子回归祖国、他乡游子反哺家乡的原动力。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最终只剩下了咱们大中华,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有优良的、薪火相传的传统文化。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灭亡,必因其文化先灭亡;一个国家,只要文化不灭,遭遇再大的危难也不会亡国。让我们记住:宗祠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最真实的爱国!
      宗祠,是缅怀先祖开基立业和养育大恩的神圣场所,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化一方的重要平台。修缮祠堂,祭祀先祖,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搞一些传统仪式,并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宗亲之间、宗亲与乡亲之间的友谊,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弘扬祖先良训,光大中华传统,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奖学,是我们“邓氏宗亲理事会”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阳江邓氏族人的骄傲。上溯族史,尊师重教自古是南阳堂邓氏族人的光荣传统。龙山祠也是一样,建成之初就具有书塾与助学的功能。到了近几年,邓氏奖学基金再度发起与运行,虽有种种困难,但在全体宗亲的共同努力下,奖学活动一年比一年红火,社会影响力也一年比一年大,得到了宗亲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扬。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能秉持邓氏先贤遗风,坚持爱国助学,帮扶邓氏后生刻苦学习,以期一代比一代更强,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为南阳堂争取更大的荣光。
      团结,就是我们克服困难、走向更大胜利的力量。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大凡阳江邓氏族人,都同出南阳堂、共奉南阳堂,血浓于水、本是一家,自然应当亲密无间、互帮互助。
      其实,在阳江地区的邓氏叔侄不一定都是出自龙山祠,但我们却同属南阳堂、“阳江邓氏宗亲理事会”。因此,今天,全阳江的邓氏宗亲会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开展奖学大会。今后,我们要在理事会这大家庭里团结奋斗,走向光明的未来!
      然而,为什么“阳江邓氏宗亲理事会”的许多重要活动几乎都来龙山祠举办呢?
      据邓氏大宗族谱记载,明朝洪武20年即距今约633年,先祖邓公兴之子邓公恭贵由南雄府珠玑巷迁入塘口镇乌泥坑村定居,开枝散叶,后代遍及阳江、阳春、电白、高州、湛江等地。目前,阳江邓氏总人口约为2万人,其中阳西就有约1.3万人。这充分地说明了龙山祠在阳江邓氏族人中的崇高地位,也解释了许多重要活动要来龙山祠举办的原因。
      龙山祠在同治甲戌年即1875年动工,光绪丁丑之秋即1876年秋竣工。自此,龙山祠成为阳江邓氏弘扬孝道、敦亲睦族的重要场所。建国后,一股破旧立新之风刮起,许多百年文物古迹顿成瓦砾。所幸我们的龙山祠被用作粮站,因而得到基本保存。及至2008年6月,在政府部门公开拍卖的紧急关头,我们邓氏子孙迅速筹集资金40多万元,顺利将龙山祠买回,成立“阳江邓氏宗亲理事会”,同年就对宗祠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并举行隆重的重光仪式。
      随后,理事会积极寻求机会建立经济实体,充分利用邓氏宗族的人脉资源,将取得的收益助弱扶贫,敬老祭祖,密切宗亲之间的联系,为邓氏族人、也为当地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在2009年正式设立了“阳江邓氏奖学基金会”,嘉奖扶助品学兼优的邓氏子弟。
      目前的“阳江邓氏宗亲理事会”,其组成人员来自江城、阳春、阳东、阳西、海陵,理事分布遍及阳江地区所有邓氏聚居地。这是一个非常愿意、并且有能力为邓氏族人奉献正能量的骨干团队,这是一个能够代表阳江地区全体邓氏人民意愿、并且甘于无私奉献的组织机构。我们正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我们所说的、前五年奉行的、今后还要继续坚持的一句话:
      爱国助学振兴南阳堂号,敬德敏行扬播东汉家声!
      最后——
      向金榜题名的邓氏莘莘学子及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以其初为领头羊的、为本届奖学大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
      向一直关心和支持邓氏宗亲会的政府领导、他姓宗亲代表、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
      谢谢大家!